关键词:
体医融合
炎症性肠病
疲乏
运动训练
证据总结
方案
摘要:
研究目的本研究在“体医融合”理念引领下,采用循证的方法,全面检索炎症性肠病疲乏患者运动训练相关文献,提取运动相关指导内容,形成炎症性肠病疲乏患者运动训练的最佳证据,根据最佳证据构建完整、科学、具体的炎症性肠病疲乏患者运动训练方案。将构建的炎症性肠病疲乏患者运动训练方案应用于临床,探讨其对改善炎症性肠病患者疲乏的可行性及有效性。研究方法1.采用文献研究法,检索、筛选并评价国内外主题为炎症性肠病疲乏及运动的指南、共识、系统评价及各类原始文献,提取相关证据,采用GRADE证据分级系统对纳入证据进行证据等级及推荐强度评级,基于纳入的证据及临床实际形成炎症性肠病疲乏患者运动方案初稿。2.采用专家会议法,对初步形成的方案初稿进行修订、完善,最终确定炎症性肠病疲乏患者运动训练方案,采用类实验研究方法,验证前期构建的方案在临床实践中的可行性及有效性。3.采用类实验研究方法,纳入某三甲医院消化内科病房中符合纳排标准的炎症性肠病疲乏患者,其中干预组38例,对照组38例,研究过程中干预组失访4例(疫情原因失联2名,转至当地医院院2例),对照组失访3例(拒绝评估1例,移居1例,无原因退出1例)。通过出院前、出院1个月、出院3个月来评价患者运动过程中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疲乏程度、运动耐力、运动自我效能及生活质量,来验证前期构建方案的可行性及有效性。研究结果1.通过检索、筛选,最终纳入文献21篇,包括指南6篇、专家共识3篇、系统评价9篇,RCT3篇,总结了实施团队及方式、疲乏筛查及评估、干预措施及运动对象、运动评估、运动处方、运动场所选择、运动监测与安全、运动周期、运动注意事项、运动风险把控及健康指导。2.根据最佳证据制定20条审查指标,经过临床基线审查、对医护人员审查过程中遇到的障碍与促进因素进行访谈,形成炎症性肠病疲乏患者运动训练方案的初稿,再次召开专家会议对方案进行修订,形成了炎症性肠病疲乏患者运动训练方案终稿。3.炎症性肠病疲乏患者运动训练方案的实施使患者疲乏评分由干预前(114.36±2.07)分减轻至(91.15±1.81)分(P<0.01),运动耐力由干预前(304.67±5.54)升至(350.76±7.27)分(P<0.01),运动自我效能由干预前(39.39±3.40)分升至(74.36±2.07)分(P<0.05),生活质量由干预前(192.60±3.75)分提升至(207.89±3.51)分(P<0.01)。研究结论1.本研究基于最佳证据汇总构建的炎症性肠病疲乏患者运动训练方案,并采用多学科团队人员实施方案,可以为消化科炎症性肠病的临床护理实践提供指导。2.本研究设计的运动训练方案流程清晰,运动处方遵循运动频率、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和运动类型原则,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可行性。3.炎症性肠病运动训练方案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简单操作,可以帮助炎症性肠病患者改善疲乏程度,增强自身的运动耐力,提升运动效能,进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