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强震动记录
波形质量评价
Flatfile
数据处理流程
基线修正
高频衰减参数
摘要:
强震动记录作为衔接地震学与工程抗震的桥梁,被应用在地震工程学科的各研究领域中,但由仪器观测获得的记录中时刻存在噪声会污染真实的地震动信号,所以在使用前需要进行必要的数据处理工作。我国台网目前已累积了大量强震动观测记录,但始终缺乏标准化的记录波形质量评定和数据处理流程,给使用者造成了诸多不便,不能最大程度发挥其科学应用价值。为指导和规范强震动记录的合理使用,构建一个满足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的数据库,本文利用国家强震动台网中心(CSMNC)发布的我国2007至2020年强震动记录数据集,开展了强震动记录标准化数据处理以及Flatfile参数的研究,完成的主要工作与取得的结论如下:(1)基于强震动数据集提出了一套记录波形质量标准化评价方法。首先,针对我国强震动记录基本信息情况,建立了一组标准化记录信息校核原则,提出记录信息存疑问题11项分类和13种解决方案并解决存疑问题391项,提供包括强震动记录、地震信息和台站信息在内的Flatfile参数信息表3个;其次,基于此方法开发一版强震动记录波形质量评价应用程序。对数据集记录统一进行波形质量标准化分类,提出记录四种信号窗定义标准,提供包含记录波形信号窗参数、波形质量分级和信号窗情况标记的Flatfile参数信息表。统计分析数据集中强震动记录的基本信息和波形质量,结果表明我国强震动记录震级范围跨度大,信号强度充足,数据量丰富,位置分布广泛,且总体记录波形质量较高,能满足场地区域差异性研究的数据需求。此外,本文提供的波形质量评价方法和应用程序可为强震动记录波形质量评价行业标准提供理论支撑。(2)基于经过波形质量标准化分类的强震动记录数据集,提出了一种适用于我国强震动记录的去噪滤波标准化数据处理方法。具体工作包括:提供一套包含信噪比计算模块、记录滤波处理模块和数据输出模块在内的标准化处理流程;给出了高通滤波截止频率选取三原则,并详述滤波关键参数的选取方法和处理细节;根据这一研究方法开发一版强震动记录数据处理应用程序,并对数据集记录逐条进行信号窗截取和去噪滤波处理。统计分析记录信号窗截取情况,给出了强震动记录水平向和垂直向S波持时的建议取值标准,计算了用于记录信号窗判别和校正的14个省份的虚波速均值;统计分析得出高通滤波截止频率与PGA呈显著相关;通过去噪滤波前后记录时程和IM参数的对比,证明了位移时程对滤波敏感度最高,加速度时程相关IM参数和地震动信号强度受滤波影响微弱。以上研究结果证实了本文提供的数据处理应用程序和数据处理方法的有效性和可靠性,记录的信号窗和滤波相关参数可为我国强震动记录自动化数据处理研究奠定基础。(3)针对直接积分去噪滤波标准化数据处理后的加速度时程导致位移时程出现线性基线偏移问题,提出了一种误差引起的位移时程基线偏移标准化修正方法。通过分析滤波处理后加速度时程去补零段误差引起的位移时程产生基线偏移的原理,提出一套去补零后处理输出流程;详述了流程中关键环节的处理方法,包括位移时程基线拟合函数的选取,以及记录时程尾端渐变趋零隐式处理方法。基于标准化滤波数据处理后的记录数据集对比验证了输出模块中两种输出结果的记录时程和IM参数具有同一性,证明了本文基线修正方法的有效性以及计算结果的准确性。此外,应用三角级数法构造了 9组工况的人造地震动数据,解释误差引起的人造地震动位移时程基线偏移产生原因,人造地震波位移时程修正结果表明该方法对解决人造地震波基线偏移问题同样适用。(4)基于经标准化质量分类和数据处理的高质量强震动记录数据集,研究了我国西部地区高频衰减参数的区域性特征。通过对Kappa和震中距的相关性统计分析,给出了中国西部地区8个区域的Kappa估算模型,结果表明二者呈正相关趋势并体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差异;此外,应用最小二乘法对8个区域对应的163个强震动台站的κ0和VS30进行系统性拟合,建立了 8个区域的VS30-κ0适用模型,并给出坡度κ0模型用于补充场地κ0的估算。本文提出的强震动记录波形质量标准化分类方法和标准化数据处理方法能有效提升高频衰减参数的精确度,计算结果验证了两种标准化方法的可行性,亦可推广至其他参数的计算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