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政务服务
人脸识别
算法误差
法律规制
摘要:
人脸识别技术以其低成本、高效率的显著优势,在政务服务领域得以广泛应用。然而,风险与技术相伴相生。在算法系统维度,风险主要体现为模型与数据局限以及参数估计误差,直接制约了人脸识别的准确性与稳定性。在行政相对人维度,相对人往往面临输入场景的随机性、干扰性以及安全攻击等多重威胁,进一步放大了算法误差。算法系统维度与行政相对人维度的双重局限相互叠加,致使人脸识别技术在政务服务实际应用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人证匹配失败、错误等潜在风险,进而引发增加行政相对人的程序性义务、减损其实体性权利以及在政务服务中形成“技术依赖”等一系列负面问题。鉴于此,构建一套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救济的全过程、系统性、闭环式法律规制体系迫在眉睫,以此防范并化解政务服务中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因算法误差带来的不利影响。在事前阶段,应建立算法误差防范机制,通过生物识别技术方案限制性使用制度以及国家权威数据库优先机制防范算法误差产生。在事中阶段,应建立算法误差控制机制,通过替代性路径并行机制和算法误差更正机制防范误差扩大。在事后阶段,应建立主动补正误差机制,明确责任承担建立主动补正误差机制实现误差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