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棉纤维
分子动力学
机械损伤
力学性能
微观结构
摘要:
天然纤维是地球上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聚合物来源,棉花作为主要的天然纤维原料,广泛应用于各个生产领域,是全球国际贸易中的重要大宗商品。棉花纤维在成为最终产品之前,需要经过一系列加工工序,包括机械化采收、纺纱、织造、整理和成型等。在这些过程中,棉纤维不可避免地与机械部件表面发生接触,导致纤维受到机械损伤。经过多次加工,棉纤维不仅会出现肉眼可见的断裂等宏观损伤,还可能出现微观层面的表面撕裂、初生层损伤、内部基原纤结构损伤,甚至在原子层面出现共价键的破坏与官能团的断裂,影响棉纤维的力学性能和使用性能。本研究针对棉纤维在加工过程中的机械损伤问题,提出了一种多尺度组合研究方法,结合实验与分子动力学模拟,深入探究了棉纤维在拉伸和摩擦过程中的微观损伤机理。
通过构建不同结晶度基原纤分子模型,进行多次不同程度的拉伸损伤模拟,模拟棉纤维在多道精梳工艺中的受损形式,详细分析了纤维素在不同应变率及拉伸次数下的应力、结晶度、键长键角分布以及键与氢键数量变化,揭示了拉伸过程中棉纤维的力学性能变化规律及其与微观结构损伤之间的联系。
(1)棉纤维在多道精梳工艺中性能的“先增后降”现象源于初期无定形区有序化主导与后期损伤累积效应的竞争机制。
(2)断裂强度和结晶度的变化主要受纤维素链的有序性、无定形区的变化以及破坏程度的影响。无损拉伸使结晶度提升,氢键密度增加,极限应力增加;有损拉伸导致极限应力下降;断裂拉伸使结晶度降低。
(3)拉伸过程中β-1,4-糖苷键键长从1.44(?)延伸至1.62(?),键角从126°扩张至154°,断裂数量占比最高。C-O-C键角分布双峰化,C-C键断裂多发生在吡喃环应力集中区。
同时,对棉纤维进行摩擦实验,观察纤维表面损伤形貌,分析内部结构损伤和理化性质变化,研究了棉纤维表面微观摩擦性能。结合纤维素摩擦模拟,从原子尺度对摩擦机理进行探究。模拟分析了纤维素摩擦系数变化、表面形貌变化,统计了纤维素结晶度变化、链内及链间氢键破坏情况与纤维素主链与侧链官能团中共价键的破坏情况,并将其与实验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4)受损纤维表面存在孔洞、位错、缺陷和撕裂;红外光谱结果显示氢键数量下降、结晶度降低,纤维素结构受损。棉纤维表面棱脊状条纹导致其微观摩擦性能的各向异性,其纵向平均摩擦力低于横向。
(5)原子尺度下,纤维素(200)及(110)晶面摩擦系数纵向小于横向,受损后结晶度下降。摩擦过程中主链损伤大于侧链,主链C1-O4糖苷键和侧链羟甲基官能团中的C6-O6共价键受损最严重,与O6相关的氢键受损较大,O3H…O5链内氢键损伤较小。
这些研究成果为优化精梳工艺、改善棉纤维加工中的摩擦磨损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对提升棉纤维加工质量和性能具有重要意义,也为纺织产业链的升级和新疆棉业战略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