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伤寒杂病论
泄泻
中医内科学
摘要:
目的本文拟从病名、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等几个方面对《伤寒杂病论》下利和《中医内科学》泄泻进行比较,探讨《中医内科学》泄泻与《伤寒杂病论》下利之间的关系;通过对《中医内科学》泄泻与《伤寒杂病论》下利进行比较,并结合历代医家对泄泻的认识,梳理泄泻辨治规律的发展与演变。方法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方法,通过对《伤寒杂病论》下利相关的方证进行梳理,对下利的病名、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并与《中医内科学》泄泻的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等方面进行比较,结合历代医家对泄泻的认识,探讨《中医内科学》泄泻对《伤寒杂病论》下利的继承与发展,梳理泄泻辨治规律的发展与演变。结果通过对《伤寒杂病论》下利与《中医内科学》泄泻的比较可以得出:①在病名方面,《伤寒杂病论》下利是包括泄泻与痢疾而言;《中医内科学》是泄泻与痢疾分开论治,这是对泄泻与痢疾认识的提高,便于更好的把握泄泻的辨治规律。②在病因方面,《中医内科学》与《伤寒杂病论》都论述了感受外邪、饮食不慎、脾胃虚弱、肾阳不振等病因,但对外邪的认识不太一致,《中医内科学》强调外邪以湿邪为主,而《伤寒杂病论》则以寒邪、热邪为主,可挟湿邪而为患。此外,两者对泄泻病因的认识也有不一致的地方,如情志失调,虽始于《内经》,但《伤寒杂病论》并无记载,后经历代发展,《中医内科学》继承了下来;又如水饮内停与误下,《伤寒杂病论》论之颇详,《中医内科学》却没有记载。③在病机方面,《伤寒杂病论》下利病机基本包含了《中医内科学》泄泻病机。唯有寒湿泄泻一证,《伤寒杂病论》虽有提及,但与《中医内科学》所论并不一样。《伤寒杂病论》所论寒湿或由外感寒湿直中太阴,或由脾阳虚、寒湿内生,虽外感、内伤不同,但皆有阳气亏虚、寒湿内盛之表现,而以阳虚为主。《中医内科学》所论寒湿泄泻以湿邪为本,或夹外感寒邪,或湿盛寒微,而无阳虚之表现,与《伤寒杂病论》所论并不完全相同。此外,《伤寒杂病论》有大量下利病机是《中医内科学》泄泻没有涉及到的,如表里合病、协热而利;肾水不足、阴虚火旺、迫津下泄;里实燥热内结、热结旁流;少阳阳明合病、胆热移胃、迫液下注等。这些病机有的属于泄泻,有的不属于泄泻,但都可见下利的症状,都是对泄泻病机的补充,对这些病机的认识有助于对泄泻辨治规律的全面把握,值得进一步探讨。④在治法方面,《中医内科学》泄泻治法与《伤寒杂病论》治法都含有汗法、和法、补法、清法、温法、消法、下法、固涩法等基本治法,《中医内科学》泄泻治法基本未出《伤寒杂病论》下利治法的范围,但除固涩法两者基本一致外,其具体治法则不尽相同。《伤寒杂病论》以温法之温脾及温肾、清法之清热解毒及清热祛湿为主,而《中医内科学》则是以运脾化湿为基本大法。《中医内科学》泄泻治法是在《伤寒杂病论》下利治法基础上有所发展,但同时也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⑤在方药方面,《中医内科学》泄泻有部分用方与《伤寒杂病论》治泻方相同,如赤石脂禹余粮汤、桃花汤、诃黎勒散、葛根芩连汤、理中汤、五苓散、乌梅丸等;《中医内科学》有一些治泻方与《伤寒杂病论》部分方主治相近,如藿香正气散与葛根汤、四神丸与四逆辈、痛泻要方与四逆散、保和丸与大承气汤、胃苓汤与五苓散等;《伤寒杂病论》尚有一些治泻方是《中医内科学》没有选用的。而在药物方面,一方面《中医内科学》在每首方下面都有加减法,所加减药物种类繁多,数量比较大,所用药物已不局限于治疗泄泻;另一方面,因法选方,因方用药,药物随着治法及方剂的不同所用药物也不同,而治法与方剂前面已经进行比较,因此在药物方面并未进行比较。结论通过对《中医内科学》泄泻与《伤寒杂病论》下利的病名、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等方面进行比较,认为《中医内科学》泄泻是在《伤寒杂病论》下利基础上,经后世医家的不断补充发展而来,《伤寒杂病论》奠定了泄泻辨证论治的基础。但《中医内科学》泄泻并未完全继承《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对泄泻的论治还有值得挖掘的地方。这样的深入挖掘有利于完善泄泻的辨证论治规律,并对临床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从《伤寒杂病论》到《中医内科学》,泄泻的辨治发生了很多变化,说明泄泻的辨治规律是不断发展与完善的,泄泻辨治规律的发展与完善深受医学流派及各家学说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