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电信诈骗
思维惰性
心理弱点
摘要:
仁人志士都在宣传防骗的方法,但总是还有人(包括一些高智商的人)上当受骗。为什么低学历的人却可以很容易就骗倒“高大上”;为什么很多人处于骗局中却对诈骗分子那么信任;骗子不让告诉家人朋友就不说,就连阻止被骗者给骗子汇款的银行工作人员和警察都不信任?我们通过调查走访和分析典型案例,发现这些骗子不是天生就会骗人的,也不是他们随便想个主意就能骗人的,有些骗子本人甚至是很笨的。在信息这么发达的现代社会,人们见多识广、知识丰富,不是谁都能骗的。上当的人基本上都有点小聪明,学历、阅历、能力普遍比诈骗者高,怎么却会被骗呢?——原来,是有“高人”给骗子出主意,提供剧本。我们不是跟骗子本人斗智、斗能力,是在跟“一群人,包括高智商、高能力的只认经济利益的某些心理‘专家’”在“斗心眼”。难怪不断有聪明人上当受骗。骗子利用的都是一般人不知道的人性心理弱点,正是这些心理弱点使人对骗子产生信任感,进而形成思维惰性(惯性)构成信任的信息链,对骗局也就毫无戒备。思维惰性,即当人已经接收过类似几个信息后,并经验证都是真的,就对后面再接收信息的真伪不再去验证,想当然地认为前面的信息是真的,后面的信息也是真的,形成了信任的思维、心理“信息链”,人的这种心理活动具有物体运动惯性的特点,我们把它叫做思维惯性(惰性)。不管诈骗方式如何变化,其宗旨都是利用人的心理弱点,诱人上当。应对新骗术必杀技:需有防骗意识,克服思维惰性、危机事件的恐慌心理。对网络和电话中传递的不了解的信息,不轻信、不透露本人的信息等等,积极地智慧自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