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协同治理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SFIC模型
摘要:
随着农村经济水平的发展,农村人居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党的十九大以来,一直将改善农村环境建设宜居美丽乡村为工作重点,作为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重要一环,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一直备受关注。上海市自2007年起在部分郊区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试点工作,目前全市87%的农村家庭已完成农村生活污水的改造工作,位居全国前列1。金山区位于上海市远郊,目前已完成7万余户农村居民生活污水设施改造,覆盖率达到91%。金山区虽然在覆盖率上完成了上海市90%的指标,但近年来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综合考核一直低于上海市的平均水平,在中央环保督查和上海市的多次检查中,暴露出污水处理站点水质不稳定、污水处理站点设施老化、部分设施建而未用等问题。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是一个庞大复杂的治理过程,横向上涉及到水务部门、环保部门、财政部门、规资部门、交通部门的协同与合作,纵向涉及到公共机构与企业、基层村民组织、村民之间的交流协作。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作为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重要一环,近几年来也是一直受到各界的关注,国内也有多位学者强调,由于农村环境复杂,单一主体难以胜任治理的全部工作,需要各主体共同参与形成合力,但目前我国农村生活污水协同治理普遍存在协同制度不完善、各主体之间责任划分不清、村民参与不足等问题。因此,本文在梳理文献的基础上,基于协同治理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通过对上海市金山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实地调研,发现目前金山区农村生活污水协同治理中存在问题,结合SFIC模型,分析问题背后的原因,并提出优化建议。本研究发现,金山区农村生活污水协同治理存在一定协同基础和成功案例,但由政府间缺乏有效的信息互通平台,导致沟通障碍和矛盾频发;由于协同制度不完善,政府跨部门协同效率低下、村民参与协同热情受到打击;考核重点偏离协同目标导致各主体的利益诉求产生分歧,在协同中无法形成合力;由于宣传不到位,村民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必要性和政策感知度低下,未能形成协同共识。基于上述问题和原因,本文结合SFIC模型,从协同基础层面、协同制度层面、协同过程层面三个维度提出金山区农村生活污水协同治理的优化建议。一是要加强信息共享共通,为公共部门之间、公共部门与企业、企业与村民之间交流互通提供平台;二是完善协同制度设计,保障村委和村民参与协同的热情;三是加强协同过程中的内部监管和考核,引导各主体整合利益偏好,形成协同共识,为农村生活污水协同治理共同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