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涉农资金整合
财政支出绩效测度(评价)
跨部门协同
“4E”结构维度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摘要:
财政资金绩效测度凸显结果导向和满意度导向,追求公共财政的公信力和执行力。涉农资金整合是我国推进全面乡村振兴战略,建立现代预算制度进程中,以财政资金为载体推动跨部门协同治理的创新实践。长期以来,由部门主导及主管的公共项目资金存在投入重复交叉和管理碎片化困境,导致整体效果不如预期。资金整合机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涉农领域的财政投入责任压力,但也产生整合主体权责模糊、整合标准弹性多样、整合形式单一、资金监管不足及错位等相互嵌套现象,进而引致目标走样及社会质疑。理论上,“整合”强调涉农资金的整体绩效最大化,要求集中决策和协同执行。涉农财政资金是政府主导全面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农民主体要求以农民的视域检验涉农资金的整合绩效。以整合绩效测度为价值工具,倒逼由部门主导的财政资金项目不断满足农民的终端需求,涉及了跨部门协同、绩效评价等多领域的理论方法,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与现实意义。
测度更加强调质量,是一种有质量的评价。本文基于涉农资金整合中的“合成悖论”和“协同悖论”,聚焦“整合绩效测度及提升”主题,在界定概念内涵、阐述测度动因、明确测度内容等基础上,区分“政府整体”和“部门-项目”绩效层次,融合“4E”评价模式和第四代评估“响应式聚焦”理念,立足于人民至上的政治逻辑、整体优先的技术逻辑和服务农民的需求逻辑,构建包含“财政效率-多维协同-需求回应”三个维度的测度结构,对效率性、效果性和回应性(主观感知)进行测度(经济性从略)。综合运用宏观面板数据、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数据,以及演化博弈、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和因果过程追踪等方法,以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为例开展实证研究。研究发现:1)涉农资金整合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效率性绩效的促进作用明显,规划建设管理在两者关系中具有中介效应,并且存在区域与政府廉洁度异质性;2)部门(项目)绩效优异并不等于整体绩效最大,部门(项目)“高农民满意度”与政府整体“低农民满意度”反差明显,且“谋求照章办事”的程序正当并不能转化为较高的农民满意度;3)部门协同意愿表现“主动协同型”、“全面响应型”、“懒散倦怠型”和“被动响应型”不同特征,其对全面预算绩效管理反应的敏感性具有差异性,公务员协同意愿与协同行为转化之间仍存在制度性阻滞;4)农民获得感有主动获得和被动获得之别,主观感知的治理绩效需要积极的政府回应才能转化为农民主动获得感。
公共政策落地具有复杂性和动态性,宏观计量分析往往难以在中观和微观层面清晰解释涉农资金整合过程中绩效损耗的深层逻辑,为此,本文运用2013-2021宏观面板数据最先验证了涉农资金整合的“有效率”,而后运用2019-2021实地调研资料和2022年调查实验研究实证分析资金整合是否“有效果”,最后运用2023年微观调查数据为资金整合的主观感知绩效提供经验证据。依据研究发现,为提升整合绩效,应立足财政效率和多维协同,提高协同质量与程度,优化组织模式和制度保障,强化部门职能衔接和资源整合能力,通过制度性安排进一步破除“整体”与“部分”的“合成悖论”,提高资金整体支出绩效。此外,在需求回应视角下,以农民终端获得感为导向,强化整合支出决策、结构和效率对农民需求回应的程度,检验部门(项目)目标与整体目标的一致性和吻合度,充分发挥整合绩效测度及其评价的纠错纠偏功能。本文的边际贡献在于,拓宽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既有范式,阐述了涉农资金整合绩效测度的内在逻辑,丰富了“绩效何以提升”的方法理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