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
虹彩病毒
生态分析
水质检测
摘要:
两栖类种群数量在全球范围内的下降仍在继续,有些种群甚至走向灭绝。两栖类是食物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两栖类种群的下降与很多因素有关,比如全球气候变暖、生境破碎化、紫外线辐射以及一些人为干扰,但是疾病的传播也是不容忽视的。一种在两栖类中广泛被传播、且致死率极高的病毒病一虹彩病毒病也成为了影响两栖类种群数量的重要因素。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是中朝两国的界山,是图们江、鸭绿江、松花江的三江发源地。蛙病毒除了通过个体之间的直接传播外,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就是水和水中的沉淀物,调查清楚长白上保护区内的虹彩病毒感染情况不仅可以搞清楚长白山保护区里的两栖类的生存状况,还对了解三江支流的流经地的虹彩病毒情况提供依据。 本研究中,在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中共采样241只,其中东北林蛙117只,中华大蟾蜍69只,极北小鲵55只,并在长白山余脉一辽东半岛地区采集两栖类65只,其中包括黑斑蛙37只,东北林蛙23只,中华大蟾蜍5只。在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中总共布点11处,包含了长白山保护区所有的垂直分布带,并简单的分析了两栖类在垂直分布带中的物种组成情况以及生长状况的不同。本研究中通过虹彩病毒特异性扩增检测引物对所有样本进行了检测,检测结果显示,只有在海拔1281m处所采集的东北林蛙中检测到两株阳性结果,在长白山余脉一辽东半岛地区并未检测出阳性结果。 我们对这两株东北林蛙源蛙病毒的MCP基因序列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并与已知的欧美、澳大利亚等国的序列进行比对,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发现这两株蛙病毒与欧洲和澳大利亚的序列亲缘性比较远,而与蛙病毒属代表株美国的FV3亲缘性比较近,因此鉴定为蛙病毒FV3。 在进行临床诊断的时候发现了一个东北林蛙样本的腹右侧和下颚左侧有深灰色质地较硬的疣包,带回实验室后对它进行了蜡块儿包埋组织切片,但并未发现有虹彩病毒的存在,只是一般的化脓性炎症。 将长白山保护区中水样采集中鉴定出来的藻类进行分析,发现长白山保护区中的水质,除了人类活动频繁地区以外,其他地区的水质均为净水,并未发现污染指示种类,说明保护区内自然环境依然很原始。 本研究系统的并全面的对长白山保护区的两栖类进行了虹彩病毒的调查工作,结果只发现两株阳性样本,在藻类的种类分析中也并未发现污染指示种,这表明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环境被保护的很好,这不仅是对我们之前保护工作的肯定,也给我们今后的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