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玻璃绝缘子
污秽颗粒
生长模型
光纤检测
在线监测
摘要:
随着特高压输电线路的持续改建,线路走廊距离的增加使得架空线路不可避免地要穿过各种复杂的污染区域,如村庄和郊区。空气中颗粒物在气流的带动下会降落在架空线路上的绝缘子表面,长此以往将会在其表面累积成污层。在雾、霾、雨、雪等外界环境下,绝缘子表面的污层易被水汽湿润潮解,这会降低绝缘子的绝缘性能,严重时可引起绝缘子表面闪络放电的事故,给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造成巨大威胁。积污是绝缘子污闪发生的根本性原因,深入研究污秽形成机理,以及有效检测绝缘子表面污秽度一直是个世界性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因此,本文从绝缘子表面污秽形成的各个过程入手,重点研究污秽颗粒的受力和能量变化,考虑了碰撞后污层颗粒脱离的情况,进一步完善了绝缘子表面污秽生长模型。此外,将光学无损检测技术引入到绝缘子污秽度检测领域,弥补了现有检测技术的不足。具体内容包括:
(1)污秽颗粒的运动过程对深入研究绝缘子表面积污程度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分析了绝缘子周围流场和污秽颗粒理化特性,建立了流场中污秽颗粒运动轨迹方程,得到颗粒与绝缘子的碰撞速度;提出了通过沉积率实现碰撞过程中颗粒与绝缘子表面碰撞、颗粒与污层碰撞的转换,并在颗粒与污层碰撞过程中,将已沉积颗粒的脱落考虑在内,进一步揭示了颗粒与绝缘子的碰撞机理。
(2)在绝缘子表面污秽生长模型验证方面,首先,建立了颗粒传输过程中数值模拟模型,利用COMSOL软件求解颗粒与绝缘子的碰撞速度;然后将碰撞速度导入模型,计算了绝缘子表面污秽量;最后在搭建的绝缘子积污试验平台上模拟lxy-160绝缘子积污,以对比验证模型的准确性。结果表明理论值与试验值的相对误差为20.1%~23.3%,该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绝缘子表面的实际积污程度。此外,借助验证后的模型对绝缘子表面污秽的不均匀分布做了系统的研究,分析了风速、粒径及端部效应对表面污秽分布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风速和粒径的增加,上下表面和迎背风面污秽的不均匀分布越来越明显,端部效应使得两端表面污秽的分布量少于串中绝缘子对应面的分布量。
(3)为了实现表面污秽的无损检测,研究了基于光纤传感的输电线路绝缘子污秽检测技术,开展了光纤表面盐灰密特性试验,分析了光能损耗与绝缘子表面等值盐密、相对湿度、积污次数之间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径向基函数(Radial Basis Function,RBF)神经网络实现实现盐灰密换算,并利用随机选取的320组积污试验数据训练和测试网络,通过平均相对误差、均方根误差和模型效率三个指标验证了其可行性,其中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3.47%、3.20%,均方根误差分别为4.14%、3.71%,模型效率均高达99%。
(4)在线监测是实时获取现场绝缘子污秽度的重要方法,本文构建了采用光纤盐灰密的绝缘子污秽在线监测系统,并着重研究了监测装置的关键技术;为了给监测装置提供持续稳定的电能,通过太阳能和蓄电池设计了一款小型功耗低的不间断电源(Uninterruptible Power Supply,UPS);针对传输过程中数据丢失的问题,给出了基于压缩感知理论实现丢失数据重构的方法。最后将该监测系统试运行于110 k V户外输电线路试验平台,通过与人工检测结果对比,验证了该系统的实用性。
本文针对输电线路绝缘子表面污秽生长过程及污秽度检测技术展开研究,完善了积污特性分析体系,提供了无损检测绝缘子表面污秽的新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为外绝缘配置的选择以及防污防闪工作的实施提供了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