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高校博物馆
社会化
机理分析
路径优化
边界物
摘要:
免费开放政策落实以来,博物馆事业获得蓬勃发展,而高校博物馆社会化也成为当前关注的重点。国际博物馆界普遍认为,高校博物馆应该走出象牙塔服务社会公众,使高校博物馆从社区开始逐渐将服务范围拓展至整个区域,从而实现社会化。这个过程中,它能通过各种有意义的方式接触到服务不足的人群,发挥高校博物馆作为连接校园和社区的纽带作用,这一角色必须得到大学和社会的支持。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博物馆积极探索让自身走出校门接触社会公众,适应社会并积极作用于社会已经成为公认的事实。通过相关文献梳理,目前对于高校博物馆发展趋势的研究聚焦高校博物馆面向社会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功能上,且多聚焦在单一主体间的社会服务,鲜有对当前高校博物馆如何实现社会化的内在逻辑进行探索性研究。因此,在当前的文化生态下,高校博物馆需要探讨其适应并积极作用社会的过程,即高校博物馆社会化是如何实现的。本文的研究问题是高校博物馆社会化是如何实现的,具体的研究内容可以拆分为以下几部分:第一,了解高校博物馆社会化的内容,分析其社会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高校博物馆的社会化简单说就是高校博物馆积极适应社会并作用于社会的过程,这个过程中高校博物馆通过与政府、高校、文化机构和社区等主体协作,从而实现高校博物馆服务于高等教育发展,面向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保障人们文化权益等目标。第二,引入边界物理论,分析边界物理论在高校博物馆社会化过程中的适用性。第三,分析高校博物馆社会化过程中边界物的应用,高校博物馆社会化过程中涉及政府、文化机构、社区公众等多个不同领域的参与主体,分析高校博物馆与这些参与主体达成长效合作形成社会网络的过程中,哪些类型的边界物发挥了作用,发挥作用的机理是怎样的,从而了解不同知识结构和利益关系的参与主体是如何跨越不同社群之间的边界达成合作的。最后一部分是本文的结论与启示部分,通过研究发现,边界物促进了高校博物馆社会化中多元主体的协作,满足不同参与主体的信息需求,使各参与主体在缺乏共识的情况下开展合作,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同时高校博物馆社会化的过程其实也是解决高校边界问题的过程,社会化的实现也反过来促进了高校博物馆的进一步发展,吸引人财物在高校博物馆聚集。在展望部分,本文基于高校博物馆社会化过程中边界物的应用,指出创建边界工作进一步优化其社会化的发展路径,使高校博物馆与其他文化机构等形成更紧密的社会关系。本文的创新点在于运用边界物的理论框架,分析了高校博物馆社会化过程中,边界物促进了高校博物馆与各组织层面的联结,建立高校博物馆与其他文化机构的社会网络关系,这丰富了高校博物馆的理论研究。同时,社会化作为一种普遍的现象,高校博物馆社会化的研究对其他文化机构具有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综合来看,高校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满足人们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做出了积极贡献。今天技术变革和经济转型,赋予了大学博物馆新使命——高校博物馆的社会化,高校博物馆如何实现社会化,提供多样化的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需要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