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图像主题
历史文物
社会标签
藏品开发
博物馆
摘要:
在Web2.0背景下,社会标签作为一种参与式构建方式方兴未艾。博物馆以藏品图像为主的线上文化资源能够成为优良的社会标签设置对象,得到面向公众的充分开发,使观众参与文化阐释,增强文化表达,为观众参与博物馆藏品开发、为博物馆围绕观众进行知识传播和教育提供了绝佳的场所和工具。纵观社会标签在文化机构的发展历程,首先应用于国外的图书馆领域,接着渗透至博物馆领域;而在起步较晚的国内,社会标签的应用在图书馆领域方兴未艾,而博物馆领域几乎是一片空白。论文旨在总结国内外经验,试验社会标签在博物馆历史文物中的开发和利用过程,为观众基于社会标签的历史文物藏品开发进行理论和实践途径的探索。
本文通过问卷获取观众对于历史文物的认知和需求现状以及他们对参与式活动的认知和需求现状,结合当今博物馆线上数据库的编目和检索体系现状分析,得出:观众对于博物馆所提供的历史文物藏品开发成果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获取渠道上都并不满足,他们对于博物馆参与式活动模式的认知也已经不满足于仅参与数据采集,还迫切要求博物馆可以对他们的贡献作出反馈和改变,真正对博物馆造成影响。可见,观众对自身参与博物馆历史文物藏品开发具有需求,其开展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
历史文物中的艺术性往往与历史性息息相关,其图像信息所展现的造型纹饰、元素题材等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信息亟待以各种形式开发。国内艺术史研究理论和西方图像学方法等方法论不仅是研究的重要工具,亦可运用于阐释和评估。本文使用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分析理论的三段式基本层次,在第三阶段纳入贡布里希的“方案重构”理论,力求能够划分并契合理解或阐释图像时的深度(亦或难度),并借鉴Shatford二维矩阵分类法,构建适宜历史文物文化阐释的图像学分类法,为观众作出的社会标签进行评估。
本文将历史文物图像作为标签对象在不同辅助条件下展开了社会标签实验,结果证明了观众使用社会标签对历史文物藏品进行信息开发时的行为习惯:观众在缺乏辅助资料对图像进行了解时会转向非图像内容信息,观众依靠辅助资料自如地对文物视觉资源进行了解时会刺激发表主观型文化表达的欲望;当博物馆提供的具体辅助方式来促进深层文化理解时,观众便不再关注浅层文化的了解,会将浅层文化阐释的任务交给博物馆来完成。标签集环境下的类目化测验标签实验说明,相似文物的类目化可以通过社会标签来实现,观众不仅汲取标签内容所提取出来的文物信息,而且也会汲取标签对文物信息的组织方式。
本文为促进观众通过社会标签对历史文物藏品的信息开发制定了一个模型和诸多实施策略。模型融合大众分类法三元组和博物馆管理身份形成“‘藏品资源端—社会标签—观众端’+博物馆端”。实施策略包括建设为藏品数据库使用的权威受控词汇表、对研究型观众改善资料开放质量并严格审核标签质量、实现部分藏品的标签集完善和图像学深层阶段简介文本,以辅助观众通过设置社会标签而进行的藏品信息开发;展览、研教活动的策划和宣传可结合藏品数据库收集标签开展,亦可围绕展览开展社会标签活动,在利用博物馆文创产品时可略微放宽严格性等。
本文结语中对在“检索-描述”情境下的社会标签、社会标签在博物馆藏品开发中的实践、专家标签和社会标签的对比等作出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