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德育
社会化
探讨
摘要:
传统的德育教育以课堂说教为主,形式单一,学生往往对老师的说教产生抵触情绪,而且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对理论的“死记硬背”也造成德育教育的“知”、“行”相脱离,社会德育教育机构正好可以弥补学校德育教育的不足,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使德育教育“寓教于乐”,因此对德育教育的社会化探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之所以选择以博物馆为例探讨德育的社会化,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原因:①作为德育教育社会化的重要机构之一博物馆是近代的产物,尤其国内博物馆历史更为年轻,最早的博物馆是兴建于1905年的南通博物苑,而国内博物馆普及大多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这便于在时间上进行更好地把握,对博物馆德育教育进行系统、深入地探究;②目前国内各地再度兴起博物馆热,兴建新的博物馆,且作为博物馆三大功能之一的宣传教育功能也被提到首要位置,博物馆的免费开放在更好地发挥社会化德育功能的同时亦成为探讨的热点。然而在国内博物馆普遍兴起后不久,由于受“文革”影响,早期的资料大多已缺失,或流散于社会,且博物馆老一辈工作者大多也已过世,因此有必要对这方面的材料进行紧急收集、整理,走访老一辈工作者,进行语言资料的录音、收集,以便更好地探讨博物馆早期的德育工作状况和效果。博物馆自建成开放起,不少地区的博物馆被授予国家、省、市德育教育基地的称号,在德育功能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博物馆的发展也进入了困惑,博物馆如何更好地实现社会价值?博物馆如何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诸多问题都成为博物馆发展的瓶颈,制约着博物馆功能的发挥。因此,在这方面的探讨也有利于博物馆自身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