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蝙蝠
蜱虫
宏病毒组学
微小RNA病毒
病毒分离
摘要:
蝙蝠种类多、分布广,是多种人兽共患病的自然宿主,如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 virus)、中东呼吸综合征病毒(Middle-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s vius)、尼帕病毒(Nipah virus)、狂犬病毒(Rabies virus)及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等。广西因独特的地理位置具有十分丰富蝙蝠资源,但该地区蝙蝠的种类、分布及携带的病毒多样性等还不完全清楚。本研究利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在桂林、柳州、河池等地区的18个县、区采集到的617只蝙蝠样品进行分类和鉴定。结果鉴定出12种蝙蝠,分别为大蹄蝠(Hipposideros armiger)、中蹄蝠(Hipposidero larvatus灰蹄蝠(Hipposideros cineraceus)、果树蹄蝠(Hipposiderospomona)、普氏蹄蝠(Hipposideros partti)、皮氏菊头蝠(Rhinolophus pearsoni)、托氏菊头蝠(Rhinolophus thomasi)、大耳菊头蝠(Rhinolophus macrotis)、小菊头蝠(Rhinolophus pusillus)、普通长翼蝠(Minipopterus schreibersii)、小黄蝠(Scotophilus kuhlii)和南长翼蝠(Miniopterus pusillus),其中小黄蝠共有133只(21.5%),果树蹄蝠132只(21.4%),中蹄蝠129只(20.9%),其他蝙蝠数量在1-51只之间不等。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HTS)对这些蝙蝠的肠道组织开展宏病毒组学研究。结果共得到89825条reads注释到病毒序列,其中有37426条(41.7%)reads与噬菌体相关,49828条(55.47%)与真核生物病毒相关,另外还有2571条(2.8%)reads未注释到已知病毒序列。与真核生物相关的病毒序列,主要涉及副黏病毒科(Paramyxoviridae)、弹状病毒科(Rhabdoviridae)、丝状病毒科(Filoviridae)、冠状病毒科(Cornaviridae)、细小病毒科(Parvoviridae)、双顺反子病毒科(Dicistroiridae)、软腐病毒科(Iflaviridae)、小核糖核酸病毒科(Picornaviridae)、星状病毒科(Astroviridae)、杆状病毒科(Baculoviridae)和嗜肝病毒科(Hepadnaviridae)等30多个病毒科。其中脊椎动物病毒有51种,主要有蝙蝠冠状病毒(Bat coronavirus)、蝙蝠星状病毒(Bat astrovirus)、蝙蝠嗜肝病毒(Bat hepatitis B virus)、甲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A virus)和人双埃柯病毒(Human parechovirus)等。昆虫病毒有18种,主要为茶尺蠖病毒(Ectropis obiqua virus)和直尺蠖病毒(Perina nuda virus)。植物病毒主要为斐济病毒属(Fijvirus)的斐济病毒(Fijivirus)。噬菌体主要是一些肠道细菌的噬菌体,涉及基尾噬菌体科(Myoviridae)、短尾噬菌体科(Podoviridae)、长尾噬菌体科(Siphoviridae)、丝状噬菌体科(Inoviridae)、微小噬菌体科(Microviridae)和光滑噬菌体科(Leviviridae)。将这些脊椎动物病毒相关的reads进行组装后,得到485条Contigs,比对发现共有342条(75%)Contigs能够比对到NCBI数据库中已知的病毒序列。基于这些序列信息,进行分析后发现,广西蝙蝠中的蝙蝠星状病毒与已知的蝙蝠星状病毒的差异较大,可能是新的蝙蝠星状病毒;广西的蝙蝠冠状病毒与Bat coronavirus(BtCoV/512/2005)核苷酸相似性为98%,亲缘关系较近;广西蝙蝠中的杯状病毒和嗜肝病毒与已知病毒相似性较高,可能是已知病毒的变异株;广西蝙蝠中的蝙蝠博卡病毒与已知蝙蝠博卡病毒相似性较低,可能是蝙蝠博卡病毒中新的病毒株。利用PCR方法,对广西蝙蝠携带的微小RNA病毒目(Piconrnfaviriales)中的相关病毒进行验证。结果显示广西蝙蝠主要携带七种微小RNA病毒,分别为:甲型肝炎病毒(Hepatovirus A virus)、南蝠微小RNA病毒(Ia io picornavirus)、Shanbavirus、蝙蝠双埃柯病毒(Bat parechovirus)、直尺蠖小RNA样病毒(Perina nuda picor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