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蝙蝠
狂犬病毒
检测方法
调查
免疫荧光技术
巢式RT-PCR
摘要:
1.研究背景和目的: 狂犬病(Rabies)是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可引起人和所有温血动物急性致死性脑脊髓炎,一旦发病,患者或病畜几乎100%死亡。狂犬病可在世界范围内分布,是全球性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狂犬病毒(Rabies virus)是人和动物狂犬病的病原,已知动物宿主众多,且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物种都能分离出狂犬病毒。自1953年美国首次发现食虫蝙蝠咬伤引起的人狂犬病以来,蝙蝠携带狂犬病毒及其与人狂犬病的关系引起人类的广泛关注,近年来许多国家和地区不断地从蝙蝠体内分离出狂犬病毒。 狂犬病的主要传染源是野生动物,主要包括:狼、狐、豹、野狗、猴、猫、臭鼬、浣熊和蝙蝠等。狂犬病的流行一般先出现在野生动物中间,通过家养动物波及人类。家养动物是野生动物狂犬病和人类狂犬病的联系环节。犬虽然非最敏感动物,但是由于世界大多数地区的城市和农村养犬密度很高,所以犬已成为病毒的长期宿主和媒介。家猫亦有同样的趋势。 狂犬病的传染源在不同地区有所不同,如非洲85%以上的国家、南美大多数国家和亚洲地区国家(除以色列和孟加拉以外)以犬狂犬病为主,而南非、欧洲、美国和加拿大等北美地区则主要是野生动物狂犬病。圭亚那、巴拿马和多哥则是以蝙蝠传播狂犬病。荷兰、德国和西班牙的蝙蝠狂犬病仅次于野生动物狂犬病。我国绝大多数的狂犬病为犬所致,偶有猫、牛等其他动物的报道。 近年来,野生动物狂犬病的比重不断增加,时有野生动物狂犬病传给人的报道出现,野生动物携带狂犬病毒带来的危害日趋严重。野生动物不仅直接传播疾病,而且可能通过破坏畜牧业间接地影响人类健康,而野生动物的管理比较困难,一般地难于对其进行免疫预防。尤其是某些蹄类野生动物具有迁徙的本能,能周期性地、替换方向地改变栖息地以获得最佳的环境条件。鉴于这个特点,野生动物作为狂犬病毒的贮存宿主和媒介,能给传播狂犬病毒带来更大地危害。 蝙蝠属翼手目(Chiroptera)动物,是哺乳类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动物之一,全世界大约有17科180属,约960种,其中我国有7科29属107种。翼手目分两个亚目:大蝙蝠亚目(Megachiroptera),又称狐蝠,我国有1科5属7种;小蝙蝠亚目(Microchiroptera),即通常所说的蝙蝠,我国有6科24属100种。 除南北极外,蝙蝠在世界各地都有分布,包括在高纬度地区、荒凉的沙漠和孤立的岛屿上,甚至在撒哈拉大沙漠也有蝙蝠的活动。然而,大多数蝙蝠种类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蝙蝠物种丰富,分布广泛,寿命长,并有很强的飞行能力,其中一些蝙蝠种类还有长途迁移的习性。 蝙蝠与人类接触密切。有些蝙蝠就栖息在屋檐下,或是房屋的裂缝中;另外蝙蝠在觅食时经常会误闯入居民家中;一些旅游景点的岩洞中也居住有蝙蝠。在中医里面,菊头蝠的粪便被做成“夜明沙”用于治疗眼疾;在广东,果蝠被一些餐馆作为野味摆上餐桌;湖南一些地区则相信蝙蝠可以用来治疗癫痫。 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为弹状病毒科(Rhabdoviridae)狂犬病毒属(Lyssavirus),形态呈弹状(60~400 nm×60~85 nm),一端纯园,一端平凹,有囊膜,内含衣壳呈螺旋对称。核酸是单股负链不分节段RNA,基因组长约12 kb,从3′到5′端依次为N、P、M、G、L的5个基因,各个基因间还含非编码的间隔序列。分别编码核蛋白(N)、磷蛋白(P)、基质蛋白(M)、糖蛋白(G)、转录酶大蛋白(L)。完整的病毒颗粒由核衣壳及包膜两部分构成,核衣壳由RNA与核蛋白、磷蛋白和转录酶大蛋白构成,而包膜由糖蛋白和基质蛋白构成。在狂犬病毒的5个基因中,N基因有高度保守性。1993年Bourhy等根据核蛋白基因N端500个碱基的同源性将狂犬病毒属分为6个基因型,基因1~4型分别对应于血清Ⅰ~Ⅳ,而血清Ⅴ型的欧洲狂犬病毒EBL1株和EBL2株为基因型5、6。1998年澳大利亚报道分离出新的蝙蝠狂犬病病毒,被定为基因7型,澳大利亚蝙蝠狂犬病病毒(ABLV)。近年来,新基因型别的狂犬病病毒(Lyssavirus)不断发现,在蝙蝠身上分离到Aravan virus,Khujand virus,Irkutsk virus,以及WestCaucassian bat virus(WCBV)几种狂犬相关病毒。基因1型病毒为狂犬病毒,其他基因型病毒称为狂犬病相关病毒。这些基因型又进一步合并为2个遗传谱系(phylogroup):基因型1、4、5、6和7为遗传谱系Ⅰ;基因型2和3为遗传谱系Ⅱ。蝙蝠是狂犬病较独特的宿主和媒介,除基因3型狂犬相关病毒外狂犬病毒属各基因型均可在蝙蝠体内分离得到。 我国是受狂犬病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华南地区及部分华中地区近几年狂犬病的发病数呈快速上升趋势。这些地区蝙蝠分布数量较大,种类多,且蝙蝠夏天活动冬天冬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