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蝙蝠
诺如病毒
星状病毒
进化树分析
检出率
摘要:
研究背景和目的
研究表明,蝙蝠是多种人兽共患疾病病毒的自然宿主,并可以跨越物种间屏障,将病毒传播给人类和其他动物。目前研究人员已经从蝙蝠身上发现或分离很多种病毒,约有18个病毒科包含70多种病毒。已知能从蝙蝠传播给人类的病毒主要有狂犬病毒、尼巴病毒、亨德拉病毒,还有类SARS冠状病毒,这些病毒都可以引起人类致命性的疾病。其他病毒,如甲病毒属、黄病毒属和布尼亚病毒属病毒可通过节肢动物传播给蝙蝠,但还不确定蝙蝠是不是这类病毒所致疾病的播散宿主。可见,还需要大量研究,以明确蝙蝠在病毒性自然疫源性疾病中所扮演的角色。
我国约有120种蝙蝠,但国内对蝙蝠的研究工作起步较晚,对其生态学、行为学研究尚不够深入,尤其是对我国蝙蝠携带哪些种类病毒,以及病毒与蝙蝠生态学的关系,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的研究还较少。迄今为止,我国科研工作者对蝙蝠所携带病毒的研究有以下发现:从蝙蝠体内分离到罗斯河病毒、乙型脑炎病毒、基孔肯雅病毒、森林脑炎病毒、SARS类冠状病毒、狂犬病病毒、星状病毒、尼巴病毒等。这些发现表明我国蝙蝠可携带某些我国常见传染病的病毒。
病毒性胃肠炎(viral gastroenteritis)又称病毒性腹泻,是一组由多种病毒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临床特点为起病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排水样便或稀便,也可有发热及全身不适等症状,病程短,病死率低。病毒性腹泻在儿童中更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是导致儿童死亡的重要原因。引起儿童腹泻的病毒主要有轮状病毒(rotavirus)、肠道腺病毒(adenovirus)、星状病毒(astrovirus, Astv)、诺如病毒(norovirus, NoV)等。
患者与无症状带毒者是病毒性胃肠炎的主要传染源。粪-口途径传播是病毒性胃肠炎最重要的传播途径,少部分可以通过空气传播,其可通过被污染的食物或水引起人群胃肠炎暴发或散发。回顾上世纪90年代的亨德拉病毒和尼帕病毒的暴发事件,也是源于食源性感染,是由于蝙蝠病毒污染了水域、水果,再依次传播给马、猪、人,最后导致疾病暴发。
星状病毒(Astrovirus, Astv)于1975年在胃肠炎患儿粪便标本中首次发现,由于电镜下病毒颗粒呈星形,因此被命名为星状病毒。此后世界各地均已有星状病毒感染的报道,它既可散发也可以引起暴发流行,亦可引起医源性感染。住院腹泻患儿中星状病毒检出率为2.5%-9.0%,目前认为星状病毒是婴幼儿病毒性胃肠炎的第二位病因,仅次于轮状病毒。
星状病毒既可感染人,也可感染牛、羊、猪、狗、鹿、火鸡、鸭、鼠等多种动物,导致不同程度的胃肠炎。人群感染的星状病毒,传统上可分为8个血清型。最近,研究者又在腹泻病人中发现两种的新星状病毒,astrovirus MLB和astrovirus VA。研究还发现,Astv MLB 1与新近发现的鼠星状病毒很相近;Astv VA1在进化树上与感染羊和貂的星状病毒最为接近。这提示新发现的人星状病毒可能和动物的星状病毒存在一定的关系。
近年来,香港大学研究小组分别从香港和中国大陆的蝙蝠体内检出星状病毒,检出率高达46%和44.8%;基因分析显示蝙蝠星状病毒具有高度基因多态性,部分病毒可能与感染人的星状病毒有系统进化的关系。然而关于蝙蝠星状病毒的生态学资料还很稀少,有必要进一步扩充不同地区和不同种类的蝙蝠样本进行研究。
诺如病毒(Norovirus, NoV)是一组杯状病毒属病毒,其原型株诺瓦克病毒于1972年在美国诺瓦克市被分离发现。由于该组病毒极易变异,此后在其他地区又相继发现并命名了多种类似病毒,统称为诺如病毒。NoV是一种高致病的、传染性极强的肠胃病毒,能导致急性胃肠炎,一旦有人感染,通常会发展为群体性的大规模传染。遗憾的是,由于病毒的高度变异性及其缺少合适的动物研究模型,现今还未研发出理想的NoV疫苗,患者容易发生反复感染。
自然界中携带NoV的物种很多,包括有人、猪、牛、鼠、海狮等,可导致它们发生不同程度的症状。根据基因特征,NoV被分为五个遗传群(Gene Group, GG):GGⅠ、GGⅡ、GGⅢ、GGⅣ和GGV。五个遗传群中,GGⅠ、GGⅡ和GGIV主要感染人类,GGⅢ感染牛,GGV则在鼠类动物内检出。
虽然研究已表明NoV在多种动物体内广泛存在,但是关于动物NoV感染的流行病学还不太清楚。动物NoV在动物体内感染率差别较大,研究发现北美的实验鼠鼠类NoV的感染率高达22.1%,英国检测发现牛的腹泻病例中有11%比例为NoV感染所致,而猪NoV检出率比较低,在日本猪GGⅡNoV的检测率仅为0.35%,在荷兰检测率为2.0%。
尽管现今没有证据表明动物NoV可以感染人类,但是分子生物学分析表明动物NoV和人类NoV的毒株相互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