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清浊”理论
“新冠后状态”
舌苔菌群
16s rRNA
新型冠状病毒
摘要:
目的1、通过随访“新冠后状态”人群出院6个月的症状及中医证型分布情况,以及“新冠后状态”与非“新冠后状态”人群在中医舌苔、中医体质分型及实验室检查等方面的差异性,筛选出与发生“新冠后状态”相关的高危因素,为早期预防及管理“新冠后状态”提供思路;2、通过分析“新冠后状态”与非“新冠后状态”人群舌苔菌群结构的差异性,并探讨舌苔表观特征与舌苔菌群的相关性,尝试“清浊”理论在“新冠后状态”中的应用,以期对后续临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方法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以2021年1月至2月期间经规范住院治疗,核酸转阴后出院的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体检基线资料。对其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观察,运用中医体质分型量表及中医症候积分量表统计整理中医四诊信息、一般人口学信息、体格检查信息等,在此期间以发生“新冠后状态”患者54人为研究对象,作为“新冠后状态”组(A组),在同期随访中未发生“新冠后状态”人群中,根据纳排标准进行基线数据筛选,按照性别相同、年龄相近,作为匹配条件,进行1:1匹配,选取54例设为非“新冠后状态”组(B组)。对两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筛选出“新冠后状态”的高危因素;同时,规范留取两组人群的舌苔标本,采用高通量16s r RNA基因测序技术,进行测序分析和菌种鉴定,比较不同组样本间菌群的差异情况,揭示出两组舌苔样本中物种组成和样本间群落结构的差异;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舌苔表观特征与舌苔菌群的相关性。
结果1、“新冠后状态”与非“新冠后状态”人群各有54人入组,共108人,两组人群的性别、年龄等,经匹配后组间均无差异(p>0.05)。通过对两组人员基线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新冠后状态”人群出院6个月表现最为突出的症状有:记忆力减退35例(64.8%),乏力、烦躁、睡眠障碍18例(33.3%),头晕、脱发15例(27.8%)等,其中医证型分布如下:气虚29例(53.7%)、气滞7例(13%)、血瘀16例(29.6%)、湿阻22例(40.7%)、痰瘀9例(16.7%)、阴虚13例(24.1%)、血虚2例(3.7%)等。两组人群出院6个月在中医体质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新冠后状态”组以阴虚质、痰湿质、阳虚质居多,非“新冠后状态”组以平和质、气虚质、血瘀质居多。对两组人群出院6个月的实验室检查进行统计分析,其中两组人群的Hct、RBC、ALB、CREA、n Co V Ig G、n Co V Ig M、CD3+CD4+、CD3-CD56+、CD56+有统计学差异(p<0.05),IL-6、ESR与CRP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人群出院6个月的苔色分析显示白苔与黄苔中无统计学差异(p>0.05),苔质分析显示在薄苔与厚苔中有统计学差异(p<0.05),“新冠后状态”组的舌苔偏厚。能否独立行走、入院前是否发热、出现症状距离入院天数等因素有统计学差异(p<0.0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发热是出现“新冠后状态”的独立危险性因素(OR>1),从出现症状到入院间隔时间短、能独立行走是独立的保护性因素(OR<1);3、经高通量16s r RNA基因测序,ɑ多样性分析显示,“新冠后状态”组的口腔菌群丰度及多样性大于非“新冠后状态”组(p<0.05)。β多样性分析显示,两组人群的舌苔相关菌群结构大部分可区分开,两组人群舌苔菌群结构上有显著差异(p=0.004)。差异性分析显示,“新冠后状态”组口腔菌群在门水平有2种菌群,在科水平有6种菌群,在属水平有21种菌群,其丰度与非“新冠后状态”组有差异(p<0.05)。4、采用logistics多因素回归分析方法,发现与厚苔具有正相关的菌种是p__unidentified_Bacteria(OR=8.22,p<0.05)和g__unidentified_Prevotellaceae(OR=3811394.82,p<0.05),与黄苔具有正相关的菌种是f__Sutterellaceae(OR=18.08,p<0.05)、g__Parasutterella(OR=18.19,p<0.05)和s__Acinetobacter_johnsonii(OR=3309.22,p<0.05)。
结论1、“新冠后状态”发生的危险独立因素有发热症状,“新冠后状态”患者的主要症状包括记忆力减退、乏力、烦躁、睡眠障碍等,其主要中医体质类型以阴虚质、阳虚质以及痰湿质为主,中医证型呈虚实夹杂,主要以气虚证、湿阻证及血瘀证为主;2、“新冠后状态”人群的口腔微生态失调,其菌群丰度、多样性及结构发生变化。“新冠后状态”人群的舌苔特征与口腔菌群具有显著相关性,表明菌群变化可能是舌苔表观特征的生物学物质基础;3、基于“清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