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属性偏序结构理论
治疗经验
新加坡名中医
摘要:
历代的疫病层出不穷,从2003年的非典型肺炎到2019年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新冠病毒感染),这些疫病不断的威胁各国人民的健康。新冠病毒感染自2019年起在世界各地爆发,确诊病例及死亡人数每日剧增,成为全球性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至今,新冠病毒感染的传播虽然有减缓的趋势,但每天仍有新的确诊病例出现,确证人数甚至有反弹的现象。新冠病毒感染的传染性极强,病毒易从口、鼻或眼侵犯人体而造成感染,其主要传染途径,是由人与人之间密切接触,通过呼吸飞沫传播。新冠病毒感染属中医“疫病”的范畴,病因为感染“疫戾”之气而起。历代中医辨治疫病的记载不计其数,现代发生的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及甲型H1N1流感等,中医亦有积极参与治疗并取得良好的疗效。现代的疫病如甲型HIN1流感、中东呼吸综合征、新冠病毒感染等,中国有关当局均有发布相应的诊疗方案,其中亦包含中医治疗的部分,供在前线与疫病抗争的医师们参考。当这些疫病入侵新加坡时,新加坡的中医师亦站在前线与这些疫病抗争,但遗憾的是多年以来,新加坡并没有整理和发布属于自己的中医诊疗方案。因没有一套适用和可靠的参考蓝图指导新加坡中医师的抗疫工作,故在治疗疫病时,他们多以中国的诊疗方案为基础进行加减,或按照自己的经验辨治。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整理和总结中国和新加坡中医辨治新冠病毒感染的临床经验,从中提取众医家的辨证论治、处方用药等规律,为新加坡中医辨治当下和将来可能遇到的疫病提供借鉴。中国乃中医之始祖,是世界各地中医之权威,新加坡中医师也常参照中国的诊疗方案治疗本地冠病患者,故研究纳入了中国的冠病医案进行分析。新加坡的部分,研究通过采访的方式收集和整理十位新加坡名中医辨治本地新冠病毒感染的经验。结合两地医家的辨治经验可突出其中之共性和特异性。共性之处体现两地医家的诊疗策略有所重叠,特异性之处则突出新加坡冠病证型、症状、治法、用药等方面的独特性,体现十位新加坡名中医根据当地气候、国人饮食与生活习惯、患者体质等因素指导用药的特点。本研究希望结合两地医家的辨治经验,整理出适用于新加坡的新冠病毒感染辨治方法,供新加坡中医参考,为新加坡中医的抗疫工作出一份力。方法:中国医家的经验总结主要以互联网上的各知识平台中的文献和相关的中医著作为资料来源,收集中医参与辨治新冠病毒感染确诊病例的医案,应用属性偏序结构理论对医案中众医家的辨治经验进行挖掘。首先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进行选择,筛选出350例中医治疗新冠病毒感染的医案。之后将医案中的数据输入Microsoft Office Excel并进行整理及规范化处理,建立中国中医治疗新冠病毒感染医案数据库。以数据库中的医案编号、证型、症状、治法、方剂、药物为基础,选择不同的二元素组并建立形式背景,生成可视化的属性偏序结构图,仔细观察及探索结构图进行知识发现。新加坡医家的经验总结则通过采访十位平均有超过42年行医经验的新加坡名中医,收集和总结诸位名医辨治新冠病毒感染的临床经验,从中提取各位前辈们的辨治规律和学术观点。结果:本研究使用属性偏序结构理论对中国的350例新冠病毒感染医案的中医治疗数据进行全面挖掘与分析,将证、症、法、方与药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可视化方法表达,从多个角度探索其中之规律。研究发现,中国专家发布的诊疗方案对350例医案的用药规律有一定的影响和参考价值。医案中的选方用药也体现了医家们汲古纳今,经方时方并用,灵活变通的学术思想。中国幅员辽阔、气候复杂多变、人民体质各异的特点体现在350例医案中三因制宜的用药原则上。研究发现南北方的气候差异和各地异常的气候变化均会影响当地医家的选方用药原则。新冠病毒感染病位在肺、脾,分析350例医案可见医家非常注重调理肺脾,泻肺补脾、益肺健脾、培土生金等肺脾同治之法在结构图中显而易见。医案中也体现医家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先后有序,主次分明的治疗原则。新冠病毒感染属外感疾病,治疗时医家亦注重和解少阳,透泄半表半里之邪,使少阳枢机得利,促病向愈。本研究使用采访的方式收集十位新加坡名中医的临床经验,将其整理和总结后收入在此论文内,有利于经验的传承。基于新加坡气候炎热潮湿,人民贪凉饮冷,喜食辛辣油腻的特点,众名中医认为本地疾病证属湿热者偏多,国人感染外感病时多夹湿邪,亦有湿热内蕴,脾虚湿困,肝气犯脾,痰湿内生等特点,故治疗时特别注重清热邪、祛湿浊、化痰饮、健脾胃、疏肝气之法。选方用药亦体现汲古纳今,经方时方并用的规律。对于新冠病毒感染的治疗,多位医家提倡病证结合,专病专方专药的治疗原则。众名中医非常注重和解少阳、通利三焦,治疗时力求保持人体横向表里(内外)、纵向三焦(上下)的气机条达通畅,使邪气可透达于外,湿邪可分消而利。众名医也非常重视化痰消浊之法。本研究将其治痰经验总结为“治痰十法”:通利三焦法、宣肺化痰法、燥湿化痰法、和解化痰法、清热化痰法、润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