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个人污名
公众污名
身份认同
创伤后成长
武汉内/外
摘要:
2019年年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爆发后,全国范围内出现了对武汉和武汉人“污名化”现象,这种污名破坏了人们的身份认同,产生了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对人们的精神健康和日常生活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因此,对于社会工作者而言,关注服务对象所遭受的污名状况显得尤为重要。同时,这对社会工作的发展即是挑战,也是机遇。尤其是,有必要针对社会工作者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服务策略和方法进行探索,为社会工作者服务规范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希望为疫情防控以及未来的相关公共卫生事件的治理方法提出可行方案。本研究以3100名湖北省居民为研究对象,基于社会认同方法和主观群体动力学理论出发,采用问卷调查的数据收集方法和SPSS插件PROCESS的7号模型的数据分析方法,探讨身份认同在污名和创伤后成长之间的中介作用,以及武汉内/外对这一中介机制的调节作用。整个数据是在中国大陆流行病的高峰期分两波收集的。第一轮调查从2020年1月31日至2020年2月8日,第二轮调查从2020年4月18日至2020年5月16日。由于本研究的重点是创伤后成长,因此本研究只使用了第二轮数据。最后,本研究从三个层面研究和探讨社会工作者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角色。研究发现,武汉外组参与者感受到更多的个人污名和公众污名。个人污名对创伤后成长的影响由身份认同中介,其中介作用不受“武汉内/外”的调节;公众污名对创伤后成长的影响不完全由身份认同中介,其中介作用受“武汉内/外”的调节。外武汉组的身份认同对公众污名和创伤后成长之间关系的中介作用大于内武汉组。因此社会工作者要重视该群体的身份认同提升,加强工作针对性,并综合运用多种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促进身份认同,缓解污名的不利影响,同时和其他公共卫生专业人员的合作,多路并进促进创伤后成长。因此,基于普及科学知识原则、注重心理疏导原则、强调社会参与原则和积极社会倡导原则,社会工作者应考虑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服务:首先,需要注意以尊重、同理和接纳的态度和语言,采用叙事疗法和认知行为疗法,对服务对象的故事进行解构和建设性的重构,改变服务对象认知,消除个人污名;其次,基于优势视角,采用针对性的小组活动,引导小组成员互相分享和成长,推翻和抛弃歧视性标签,在小组层面,缓解污名的消极影响;最后,要以社区为中心,打破专业桎梏,充分联结和合理使用社区各方资源,通过传播科学信息,开展相关社区活动,促进居民的积极参与和群体性互动,从而在社区层面,消除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