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奥密克戎变异株
临床特征
重症
危险因素
摘要:
目的:探讨奥密克戎变异株患者的临床特征,对比重症与非重症病例在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及诊疗上的差异,探索发展为重症病例的影响因素,为实际临床工作中早期识别和干预重症患者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选取2020年2月至3月苏州援鄂医疗队收治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112例,2022年2月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108例,以及2022年12月至2023年2月收治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的新型冠状病毒住院病例17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变异株类型,将其分为奥密克戎变异株流行期感染者组(简称新冠后期感染者组)108例,新型冠状病毒流行初期感染者组(简称新冠初期感染者组)112例,比较各组内的一般资料、临床特征等;根据奥密克戎变异株流行放开期间感染者的临床分型,将其分为奥密克戎流行期重症/危重症感染者组102例,奥密克戎流行期非重症/危重症感染者组74例,比较各组间的一般资料、临床特征、诊疗方法、复诊情况等,分析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后重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统计学方法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x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新冠后期感染者组病例中位年龄为38.00(30.00,58.50)岁,小于新冠初期感染者组病例的中位年龄63.00(52.00,69.75)岁,(Z=-6.884,P<0.001)。两组合并基础疾病者中,新冠后期感染者组病例中有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比例均低于新冠初期感染者组(x2=10.28、7.45,P=0.001、0.006)。新冠后期感染者组病例大部分已接种疫苗,而新冠初期感染者组均未接种疫苗(P<0.001)。两组患者在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淋巴细胞计数、降钙素原、白介素-6、谷丙转氨酶、肌酐、D-二聚体等结果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新冠后期感染者组胸部CT表现为肺炎的比例少于新冠初期感染者组[25.00%(27/108)比100%(112/112),x2=175.17,P<0.0001]。新冠后期感染者组的临床分型较新冠初期感染者组轻,以无症状感染[24.07%(26/108)]、轻型[50.93%(55/108)]或普通型[25.00%(27/112)]为主,(x2=142.36,P<0.001),住院时间短,预后较好。而奥密克戎流行期重症/危重症患者与非重症危重症患者的比较显示,奥密克戎流行期重症/危重症组患者男性比例较高[75.49%(77/102)],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44,P<0.001),病例中位年龄为82.00(75.75,87.00)岁,高于非重症/危重症组的65.00(53.75,73.00)岁,(Z=-8.26,P<0.001)。奥密克戎流行期重症/危重症组患者发病至就诊的时间、住院时间较非重症/危重症组长,未接种疫苗病例明显高于非重症/危重症组,仅有一半病例接种了疫苗,其中20例(19.61%)完成了全程接种,且预后较非重症/危重症组差(均P<0.05)。奥密克戎流行期重症/危重症组病例大部分均合并有基础疾病,约52%的病例有多种基础疾病,与非重症/危重症组患者间差异显著(x2=8.88,P=0.003;x2=9.79,P=0.002)。奥密克戎流行期重症/危重症组患者多表现为胸闷气急、呼吸困难、胃肠道反应以及发热等全身症状(均P<0.05),病例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较奥密克戎流行期非重症/危重症组稍增高,而淋巴细胞计数及血小板计数结果均明显低于非重症/危重症组,各项炎症指标较非重症/危重症组显著升高(均P<0.001)。奥密克戎流行期重症/危重症组患者心肝肾受损明显,各脏器功能的损伤均重于奥密克戎流行期非重症/危重症组,且营养流失严重,其总蛋白、白蛋白、血钠、氯、钙测值均较非重症/危重症组下降(均P<0.05),D-二聚体检测值明显高于非重症/危重症组病例(Z=-7.33,P<0.001)。此外,奥密克戎流行期重症/危重症组患者肺部感染重于非重症/危重症组,几乎所有重症/危重症感染患者均表现为双侧多肺叶感染,CT图像可见密度不均斑片影、支气管充气征、胸膜增厚、纵膈淋巴结肿大、不等量的胸腔积液及机化实变等,且几乎所有病例治疗5-10天后均出现了感染病灶的进展(均P<0.05)。奥密克戎流行期重症/危重症组患者广谱抗生素、大剂量激素、肝素、奈玛特韦/利托那韦等的使用率较高,同时,相比于奥密克戎流行期非重症/危重症组,有更多的患者需要俯卧位通气、高流量吸氧及机械通气来改善呼吸(均P<0.05)。另外,奥密克戎流行期重症/危重症组患者的复诊比例稍低于奥密克戎流行期非重症/危重症组(x2=8.86,P=0.003),其中复诊患者中有72.1%复查胸部CT出现肺间质纤维化,明显高于奥密克戎流行期非重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