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
流行特征
临床特征
毒株
影响因素
摘要:
目的:2019年12月新冠疫情暴发后,迅速蔓延全球,新冠毒株变异速度快,流行形势不断发生变化,疫情防控期间给我国本土和输入性疫情防控带来巨大考验,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防控战略,但伴随疫情形势、流行毒株及防控基础改变,综合社会发展等诸多因素,防控政策也在不断调整优化。境外输入性疫情防控是近三年疫情防控重要组成部分,福建省作为入境口岸省份,输入性疫情居全国前列,但少有研究对整个福建省输入性疫情防控期间流行特征和临床特征进行全面分析,研究输入疫情变化趋势和毒株流行与临床特征变化规律。本研究旨在分析福建省境外输入性新冠疫情流行特征和临床特征,研究Omicron和Delta不同毒株感染者流行特征和临床特征及其差异,体现毒株流行和临床特征变化规律,总结输入性疫情防控经验教训,为可能出现新变异株和其他新发传染病防控提供参考,并探讨感染者临床症状加重的影响因素,作为防控政策调整优化的科学依据。
方法:收集福建省2020年3月19日至2022年12月7日期间报告的境外输入新冠病毒感染者流行病学相关信息,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新冠病毒感染者人群、时间、空间分布以及聚集性疫情等流行特征。通过收集感染者临床诊疗、疫苗接种和核酸检测等信息,使用t检验、方差分析、卡方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秩和检验等方法,分析感染者临床严重程度、临床症状特点,采用关联性分析研究疫苗接种与临床严重程度、核酸Ct值间关系。对2021年5月20日至2022年3月20日报告部分新冠病毒感染者进行病毒全基因组测序,研究Omicron和Delta毒株感染者流行特征、临床特征并进行不同毒株间差异性分析,并采用分层分析方法研究疫苗接种与临床严重程度、核酸Ct值间关系。建立多因素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感染者疾病症状加重的影响因素。
结果:
1.福建省输入感染者流行特征:2020年3月19日至2022年12月7日福建省累计报告输入感染者4271例,其中确诊病例占71.7%(3062例)、无症状感染者占28.3%(1209例),男女感染者占比为1.9:1.0(2803:1468),以18~44岁组(57.1%,2437例)、工人职业(25.5%,1087例)为主。厦门市(74.3%,3174例)和福州市(21.0%,897例)为感染者报告主要口岸城市,福州市航班入境人员新冠病毒感染率(2.0%)稍高于厦门市(1.5%)(X2=43.780,P<0.001);感染者来自82个国家或地区,主要包括中国台湾1223例(28.6%)、美国495例(11.6%)和印尼268例(6.3%),由中国台湾航班B7511、MF888和美国航班MF830入闽为主,航班感染率分别为2.5%、1.9%和1.6%。时间分布上,新增感染人数呈震荡波动趋势,最高峰值为2022年11月,2022年冬季后呈波动上升。感染者发现方式以入境检疫(56.2%,2400例)及集中隔离(42.4%,1811例)为主,且2022年2月后入境检疫发现感染者占比显著增加(60.6%,1821例,χ2=83.34,P<0.001)。入境-首次核酸阳性采样时间间隔(入境核酸阳性时间)中位数为0d(P25~P75:0~3d),51.8%感染者(2211例)入境当日采样即核酸阳性,90.9%感染者(3882例)7d内即被检出,3.8%感染者(163例)≥15d核酸检测阳性,Omicron毒株流行时期感染者7d内检出比例(95.1%)显著高于Delta(75.9%)和其他毒株(80.5%)流行时期(X2=270.732,P<0.001)。福建省累计报告189起输入性新冠聚集性疫情,主要来源于中国台湾80起(42.0%)、美国24起(12.7%)、菲律宾14起(7.4%),航班聚集性明显,主要来源入境航班为MF888输入28起(14.9%)、B7511输入28起(14.9%)和MF830输入18起(9.6%),平均罹患率分别为3.7%、4.6%和4.2%,以航班聚集(66.1%,125起)、家庭聚集(20.7%,39起)及货轮聚集(8.0%,16起)的聚集形式为主,2021年12月之后,聚集性疫情报告数呈波动上升趋势,聚集性感染者入境7日内检出比例高于散发感染者(X2=95.160,P<0.001),航班聚集感染者于1~3d检出率最高(40.6%,366例)。67例Delta和128例Omicron感染者均以确诊病例为主,但毒株间病例类型分布无明显差异(X2=0.178,P>0.05),与Delta毒株感染者相比,Omicron感染者入境核酸阳性时间显著缩短,入境即核酸阳性和1~3d天内检出比例均相对较高(P值均<0.001),更易出现聚集性疫情(X2=10.431,P<0.001),入境检疫发现比例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