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疫情防控档案
建设模式
疫情防控活动
档案工作
摘要:
突发事件档案的研究在我国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50年代,随着2000年非典的出现,突发事件档案成为当时学者关注的一大热点,在此背景下逐步勾勒出该类主题的基本研究框架,2019年底,新冠疫情席卷全国,再一次将突发事件档案研究推向了高潮。疫情防控档案资源是各类主体在应对和处置疫情过程中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形式原始记录的总和,这些记录在疫情决策、医疗救治、科研攻关,以及复工复产、构建全民记忆等工作上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我国现有研究中对疫情防控档案资源建设缺乏足够深入系统的探讨,存在研究结论比较笼统,理论与实践联系不够紧密的局限性。
本文以疫情防控档案资源建设为研究对象,在档案学和公共管理等相关理论的指导下,采用文献调研、网络调研、实地调研、归纳演绎等方法展开研究。除绪论外,本文研究主要内容如下:
理论层面上。首先,采用语义层级划分的方法对研究主题相关概念和内容分别做出探讨,包括档案资源,疫情防控档案资源的概念、特点,疫情防控案资源建设的概念和意义。其次,在内容上对疫情防控活动进行梳理,包括宏观决策活动、医疗救治活动、管控响应活动、科学研究活动、信息宣传活动、自我防护与志愿资源投入活动,同时基于疫情防控活动情况以及相关主体的主要工作职能,梳理出疫情防控档案资源建设主体,即:档案部门,疫情防控活动主体,公共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事业单位,其他组织或个人。最后,从主体、客体、活动、机制四个维度构建出疫情防控档案资源建设模式,其中,主体层包含疫情防控档案资源各建设主体以及主体之间的协同合作;客体层指疫情防控档案资源本身,根据不同主体及其产生的疫情防控档案内容明确其客体;活动层是按照疫情防控档案资源建设过程,围绕各类主体,从收集和建设两方面展开,包括收集的原则、方式以及整合的原则和方式;机制层作为整个疫情防控档案资源建设工作的润滑剂,起到推动工作有序开展的作用,包括制度机制、激励机制、监管机制。
实证层面上。在上述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聚焦北京地区疫情防控档案资源建设,做出实证分析。首先根据北京地区疫情防控活动情况梳理出该地区内疫情防控档案资源的建设主体。其次,结合建设主体、客体、活动、机制四个维度分析北京地区疫情防控档案资源建设的实际情况,进而结合现存问题和成因两方面展开局限性分析,问题包括制度机制有待完善、收集不齐全不完整、整合力度不足、人力资源短缺,成因包括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其中客观原因有疫情防控档案本身的独特属性,现行档案管理体制存在一定局限性,主观原因则指档案工作者思想认识上存在不足。最后,从四个方面提出建设策略,一,提高政治展位,增强疫情防控档案建设工作的意识;二,建立健全体制制机制,确保疫情防控档案资源建设工作有制可依;三,科学开展收集工作,为资源整合工作奠定基础;四,多种途径资源整合,使资源价值最大化。
最后,对本文整体的研究脉络以及研究结论进行总结,分析其中的不足之处,从深化研究主题、补充研究方法等方面做了初步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