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黄苔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中医
舌诊
摘要:
目的:以中医药文献为基础,系统梳理黄苔舌象理论,初步构建黄苔舌象的诊治体系;以中医医案为载体,验证黄苔舌象理论的应用情况;采用真实世界研究方法,收集不同地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舌象照片,构建疫病舌象库,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舌象分布特点,探索黄苔舌象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的临床意义。方法:1.黄苔舌象的理论体系构建:以中医“医论”为基础,从沿革、组成、病因病机、理论基础、治法指导、预后评估、舌图研究等方面系统梳理黄苔舌象文献记录,初步构建黄苔舌象诊治体系;2.基于中医医案的黄苔理论验证:以《中华医典》为基础,检索黄苔舌象医案,构建黄苔舌象医案库,研究黄苔舌象的实际应用(包括疾病分布、舌象记录、证素、治法、预后评估等),进一步验证黄苔舌象理论;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舌象研究:采用真实世界研究方法,回顾性研究与前瞻性研究相结合,收集武汉、邢台、瑞丽、广州、厦门、香港、甘肃、三亚八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舌象照片及临床资料,采用人工识别与机器识别相结合的方式对裂纹舌、齿痕舌、点刺舌等病理舌象特征进行判别,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舌象分布特点,对黄苔舌象人群特征进行分析,进一步验证黄苔舌象理论。结果:1.黄苔舌象的理论体系构建:黄苔舌象体系隶属于舌诊范畴,经历了长期、从表象认识到理论升华的过程。黄苔舌象多出现在疾病的中间阶段,是热证、里证的重要鉴别征象,临床需结合舌色、苔色、舌质、苔质以及症状、脉象等综合评估。伤寒理论、温病理论等外感理论与黄苔密切相关,而内伤理论促进了黄苔理论的成熟。医家多将黄苔舌象与阳明证、气分证等相联系,而湿热、痰热、伏邪、疫疠等理论则丰富了黄苔舌象内涵。黄苔舌象与清法、下法、和法等治法相关。分析黄苔的常变、化退有助于预测病情进退、顺逆、吉凶。2.基于中医医案的黄苔理论验证:研究最终纳入2195条包含黄苔舌象记录的医案。1915份黄苔医案可划分为外感医案(1345份,70.23%)、内伤医案(570份,29.77%)。对医案证素进行分析,发现单一证素的医案557份,两种证素的医案847份,三种证素的医案454份,四种证素的医案144份,43份医案可提取到四种以上证素,150份医案未提取到有效证素。常见外感证素依次为热、湿、暑等,常见内伤证素依次为痰(饮)、阴虚、食积等;“痰-热”“湿-热”“痰-湿”“暑-湿”等是常见证素组合。在黄苔舌象记录上,423份(19.27%)医案采用简单记录法,1772份(80.73%)医案对黄苔舌象描述采用综合记录法。在用药分析上,黄苔医案的高频处方分别为白虎汤、承气汤、益元散、六一散、陷胸汤、左金丸、温胆汤、柴胡汤等;常见组合分别为“杏仁-贝母-桑叶-枇杷叶”“石斛-芦根”“连翘-薄荷-栀子”“生地-丹皮”“知母-石膏-甘草”“黄芩-黄连-竹茹-枳实-瓜萎”“茯苓-陈皮-半夏-泽泻”;高频中药分别为甘草、茯苓、半夏、杏仁、贝母、连翘、栀子、黄芩等。在预后分析上,200份医案将黄苔变化与疾病预后相关联,包括疾病加重案68份、疾病缓解案73份、疾病持续案59份。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舌象研究:研究纳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的舌象照片5777张,涉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2341例。不同住院时间的舌象分布存在差异。在整体分布上,腻苔、厚苔、齿痕舌、胖大舌、深白苔、浅黄苔等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常见病理性舌象。不同病理性舌象特征在地区分布分布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黄苔舌象进行研究,发现黄苔组与非黄苔组在毒株、地区、临床分型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黄苔组患者发生发热、胸闷、恶心呕吐、疲倦、食欲减退等症状更多。Logistic回归提示毒株、地区、临床分型与黄苔舌象存在相关性。结论:本研究系统整理医籍文献,初步构建黄苔舌象理论体系,为现代中医临床辨证提供理论指导。研究分析中医医案中黄苔舌象记录,进一步验证黄苔理论的实际应用,搭建“理论-实践”桥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舌象研究为中医学“三因制宜”理论提供更多证据支持。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黄苔舌象可能伴随着更重的临床分型、更多的临床症状,与毒株、地区等相关,应予以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