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COVID-19
基本再生数
动态清零
全员核酸检测追踪隔离
最小轮次估算
摘要: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已成为近年来最受科研人员关注的公共卫生话题。与许多重大传染病相比,COVID-19传播能力更强、扩散规模更广,且在严格的防控措施和广泛的免疫接种背景下,其发展趋势仍极富变化和不确定性。但中国不仅率先在疫情暴发初期对其成功控制,在后续常态化防控阶段实践中,也取得了良好成果。因此,通过回顾性分析新冠肺炎病例的初期流行病学特征,研究其早期的传播特点,探索防控措施对病毒传播的影响,以及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中,立足于中国疫情实际传播情况,建立数学模型结合统计分析方法探讨COVID-19的防控策略,提出防控建议,无论对于现在还是未来,都有着重要意义。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第一部分对重庆市2020年初期新冠肺炎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主要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和重要流行病学参数估计两方面。基于2020年重庆市新冠肺炎疫情的回顾性完整阶段数据,首先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探析重庆市新冠肺炎疫情初期的流行病学特征,明确了确诊病例在时间、空间、人群等方面的分布,得到了疫情暴发初期病例分布特点。接着基于病例的时序数据,在伽马分布、威布尔分布或对数正态分布的假设下,分别构造似然函数,并根据Akaike信息准则(AIC准则)估计出了潜伏期、出现症状到住院和出现症状到确诊的时间间隔流行病学重要传播参数的最优概率分布。进一步,还根据性别、武汉“封城”前后及重庆市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时间节点分层,将病例数据分为两部分,对相关传播参数进行了比较分析,探讨公众意识及防控措施对这些参数的影响。最后基于极大似然思想和贝叶斯框架对基本再生数、有效再生数进行了估计,从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角度对重庆市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策略效果进行了评估分析。结果表明,2020年重庆市早期新冠肺炎患者潜伏期的最优概率分布为伽马分布,均值为7.22天,女性患者的潜伏期估计值为7.36天,稍大于男性患者的估计值6.91天,男女潜伏期差异不明显。从发病到住院时间间隔的最优分布为伽马分布,平均周期为4.78天。其中对于1月23日之前发病的患者,最优拟合概率分布为威布尔分布,平均间隔周期为5.94天,大约是1月23日之后发病患者的1.5倍,说明武汉市采取的“封城”政策和重庆市实施的一级响应措施很好地实现了对病人的及时阻隔作用。从发病到确诊时间间隔的最优分布为伽马分布,平均周期为5.47天,同样1月23日之前的时间间隔是之后发病患者的1.5倍。同时,经过计算,重庆市早期的基本再生数为2.38,95%的置信区间为[1.85,3.01]。通过以上结果可发现2020年初重庆市新冠疫情具有较强的传播性,但重庆市采取防控措施及时、应对积极,且效果十分明显,最终完成了疫情的清零目标。第二部分对常态化防控阶段动态清零策略进行了初步研究。动态清零是中国常态化防控新冠肺炎大流行的重要防控策略,全员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追踪隔离(citywide test-trace-isolation,CTTI)是其关键环节,但所需的CTTI轮数以及实施过程中感染人员数量的估计都不够清楚,给公共卫生和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带来了诸多不便。本研究利用微元法建模思想、二项分布性质和单目标优化模型,按照每一轮CTTI期间是否有新感染两种情形,分别构建了CTTI最小轮次及被发现感染者期望的估算模型,并利用实例进行了仿真模拟和比较分析。比较分析表明,如果忽略CTTI期间的感染传播会低估CTTI的最小轮次。两种情形下,CTTI最小轮次和被发现感染者期望都与城市总人口数量无关,我们完全可以把CTTI策略调整为重点区域核酸检测追踪隔离(key areas test-trace-isolation,KTTI)策略,这恰好与2022年3月22日中国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关于印发区域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组织实施指南(第三版)的通知》中的检测范围要求一致;同时,发现CTTI最小轮次与核酸检测灵敏度和CTTI期间的隔离控制强度呈负相关关系,并且得到了能够达成动态清零防疫目标的临界核酸检测灵敏度和CTTI期间隔离控制临界强度公式。实证评估表明,本文的模型模拟结果与2021年12月陕西西安Delta变异株疫情、2022年3月重庆市高新区Omicron变异株疫情以及2022年深圳“0131”Omicron变异株疫情演变都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仿真结果发现,CTTI期间的隔离控制强度对CTTI最小轮次的估计值影响最大,常态化防疫中发现首例本土感染者的时间与最终检出的感染者总数呈指数相关。特别地,本研究在模型基础上提出的核酸检测灵敏度临界值、CTTI或KTTI期间的群体隔离阈值和隔离控制临界强度概念都具有一定的公共卫生防疫实际意义,特别是和“群体免疫”中的免疫接种阈值概念对应的群体隔离阈值并不是完成动态清零的防疫目标最终临界值,比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