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双循环格局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罕见灾害风险
预防性储蓄
双重差分法
摘要:
2019年末,新冠肺炎疫情作为一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中国湖北武汉爆发,而后迅速扩散至全国,具有严重程度强、传播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的特点。根据罕见灾害风险理论和预防性储蓄理论,灾难风险不仅会对经济社会造成严重冲击,更会对人们的心理预期造成影响,居民面对未知的风险,会有很强的防范心理,产生预防性储蓄动机,通过增加储蓄来预防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而导致消费水平下降。中国素来有“储蓄大国”的称号,相对于其他国家而言,我国居民的“金钱观”十分保守,人们倾向于将一部分钱储蓄起来,以备不时之需。截至2019年,我国居民储蓄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但仍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然而从2019年到2021年,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我国居民的储蓄率又在逐年攀升,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受到了阻碍。目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为了完成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远景目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工作局面,促进国内国际两个领域协调发展,促进居民消费,扩大投资渠道,进而促进经济增长,为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历史上距离最近的一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2003年的SARS疫情,时隔15年,新冠肺炎疫情以更加强势的姿态再次侵袭了经济社会和人民生活。那么2019年末新冠肺炎疫情是否与当年的SARS疫情有相似之处?两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何区别?对我国居民储蓄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应对疫情带来的冲击?这些都是值得探究的问题。为了探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城镇居民储蓄的影响,以及地域差异和影响机制,本文以2003年SARS疫情和2019年末新冠肺炎疫情为准自然实验,基于我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1998-2008年及2019-2021年的宏观面板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法分别考察了两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我国城镇居民储蓄的影响效果。以城镇居民人均储蓄和储蓄率作为被解释变量,引入国内生产总值、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人均消费性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原保险保费支出、人口结构、受教育水平等指标作为控制变量,对模型进行优化和检验,对比两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城镇居民储蓄行为冲击的异同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进行平行趋势检验、异质性检验、中介效应分析和安慰剂检验,得到两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影响程度、地域差异和影响机制的实证结果,并为双循环背景下刺激国内消费和投资市场提供政策建议。实证研究发现,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我国城镇居民储蓄显著增加,SARS疫情导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储蓄和储蓄率分别提高了 18.4%、14.8%,新冠肺炎疫情使上述指标分别上升了 40.4%、45.7%,新冠肺炎疫情对城镇居民储蓄的刺激效果比SARS疫情更明显。由于疫情在各省份严重程度不同以及我国南北地区差异,新冠肺炎疫情对受灾不严重地区的刺激效果更明显,SARS疫情的影响对受灾严重的北部地区更显著。同时影响机制检验表明,SARS疫情通过促进教育水平提高进而刺激居民储蓄,新冠肺炎疫情通过抑制居民保险投入进而刺激储蓄的增长。鉴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导致居民储蓄急剧增加,为了满足十四五规划的经济发展需求,国家应基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以扩大内需为核心,发挥我国内需潜力,激发国内消费和投资市场,降低城镇居民储蓄,促进经济有效流动,加强后疫情时代地域性经济复苏,并发挥保险业在投资领域的重要作用,引导居民通过保险进行风险防范,降低居民预防性储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