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儿童
中医证候
病因病机
临床特征
摘要:
目的:观察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发热门诊儿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临床表现及中医证候特点,探讨该地区儿童新冠感染的病因、病机及证型分布特点。为进一步多中心、大规模横断面研究提供基础。方法:依据纳入及排除标准,选取2022年12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童发热门诊191例确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儿,收集患儿信息并汇总形成数据库,应用SPSS26.0软件对患儿一般情况、流行病学特点进行描述性研究,中医四诊信息按发病时长采用聚类分析,并对疫苗接种情况和中医证型分布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流行病学特征:在收集的191例新冠感染儿童中,男性108例(56.54%),女性83例(43.46%),平均患病年龄7.6岁。按年龄段统计,学龄期儿童(60,31.4%)发病人数最多。按照学龄段统计,小学生(58,49.1%)发病人数最多。就诊人数总体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3~14岁儿童疫苗接种率为91.7%。家庭聚集性发病(125,65%)为本病的特点之一。2.临床特点:所有患儿均出现发热症状,热峰集中分布在39.1℃~41℃,诊前发热持续时间为1~6天。有36例(18.85%)出现并发症,其中高热惊厥11例(5.8%)、紫癜2例(1%)。根据病情危重程度分型,轻型(167,87.4%)、普通型(24,12.6%)患儿多见,未发现重型及危重型病例。医师建议的治疗手段以居家隔离并口服药物(157,82.2%)为主,就诊前使用频率最高的西药分别是布洛芬混悬液(131,52.61%)及布洛芬片(40,16.06%),中成药分别是蒲地蓝口服液(39,27.46%)及连花清瘟颗粒(24,16.90%)。核酸持续阳性时间平均为11.02±0.366天。大部分患儿(146,76.44%)核酸转阴后不存在新冠后症状,其余患儿核酸转阴后一个月内仍存在的症状有咳嗽(29,15.18%)、纳差(7,3.66%)、乏力(6,3.14%)、鼻塞(2,1.05%)、胸闷(1,0.52%)。3.中医证候:对191名患儿中医四诊信息进行收集归纳,共出现52种症状体征,症状出现频次排名前十位的为发热(191,100%)、咳嗽(137,71.73%)、流涕(40,24.84%)、咽痛(36,18.85%)、纳差(33,17.28%)、鼻塞(24,12.57%)、呕吐(23,12.04%)、咳痰(17,8.90%)、乏力(16,8.38%)腹泻(12,6.28%),体征出现频次排名前十位的为舌淡红(95,49.74%)、舌红(61,31.94%)、苔薄黄(47,24.61%)、苔黄腻(43,22.51%)、脉浮数(40,20.94%)、指纹紫红(39,20.42%)、脉滑数(38,19.90%)、苔白腻(33,17.28%)、苔薄白(23,12.04%)、苔黄(23,12.04%)。对不同发病时间患儿的症状体征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发病数小时~1天的患儿证候特征可概括为风寒湿毒侵犯肺卫、湿毒郁于肌表、风热湿毒侵犯肺卫、扰动心肝;发病2~3天的患儿证候特征可概括为湿毒侵犯肺卫、湿毒入里化热、湿毒侵犯脾胃;发病4~5天的患儿证候特征可概括为实热、湿热毒邪、湿毒侵犯肺脾;发病6~7天的患儿证候特征可概括为热毒重于湿毒、湿毒重于热毒、实热。中医证型主要表现为三种:风热湿毒证(119,62.3%)、风寒湿毒证(58,30.4%)、湿毒内蕴证(14,7.3%)。4.相关性分析:将疫苗接种情况与患儿症状行相关性分析,发热热峰、发热时长、核酸阳性时长、西医临床分型、有无新冠后症状与是否接种疫苗之间不存在关联(P>0.05)。并发症的有无与患儿是否接种疫苗之间可能存在关联(P<0.05)。将中医证候与患儿基线资料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有无接种疫苗及发热峰值高低与中医证型之间不存在关联(P>0.05)。不同发热时长与中医证型之间存在关联(P<0.05),发热时长在1~3天的患儿以风热湿毒证(110例)及风寒湿毒证(55例)居多,发热时长在4~6天的患儿以湿毒内蕴证(11例)居多。并发症的有无与患儿的中医证型之间存在关联(P<0.05),有并发症的患儿以风热湿毒证(13例)多见。西医临床分型与患儿的中医证型之间存在关联(P<0.05)。轻型患儿多见风热湿毒证(110例)及风寒湿毒证(55例),普通型患儿以湿毒内蕴证(12例)多见。结论:1.临床特征:儿童新冠感染在性别上无明显差异性,发病多见于学龄期儿童,且呈现家庭聚集性发病的特点。临床症状以发热、咳嗽、咽痛等上呼吸道症状为主,发热以高热多见。核酸持续阳性时长较短且转阴后遗留新冠症状较少。患儿疫苗接种率较高,疫苗的接种可能会减少并发症的发生。2.中医证候特点:本病病位在肺卫,涉及脾、胃、心、肝等。病机关键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