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
危险因素
再次感染
线上调查
摘要:
目的:本研究采取线上问卷调查的形式,对2022年12月之后新冠感染及再次感染的现况及流行病学特征进行调查分析,对新冠首次感染和再次感染的发病特征差异进行比较,探索可能导致再次感染的危险因素。为了解新冠感染流行规律,更好地制定新冠感染防控措施提供数据支持。
方法:于2023年1月10日-2023年2月10日和2023年6月20日-2023年7月31日,通过问卷星各开展一次新冠感染和再次感染的线上调查研究,通过线上发布问卷收集数据,研究不同疫情流行阶段新冠感染和再次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探索可能的危险因素。主要调查内容包括: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等基本信息;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情况以及基础疾病情况;是否感染新冠、感染日期、诊断方法,感染时的常见症状、药物使用情况等感染以及既往感染的情况;平时喝酒和锻炼的情况,日常口罩防护和消毒情况等内容。采用Excel整理数据、SPSS 25.0分析数据,对上述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分析新冠感染及再次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分析可能的危险因素。运用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对感染风险、症状持续时间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P≤0.05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1.第一次线上调查研究共收集到8564份有效问卷,其中有5588人报告发生了新冠感染,感染率为65.25%,有2391人(27.92%)自述未感染新冠,585人(6.83%)自述不详。只有2人报告发生2次新冠感染,新冠再次感染率为0.036%(2/5588)。此次调查的调查对象大多在2022年12月份发生新冠感染。以5588名新冠感染者为病例组,2391名未感染者为对照组进行危险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医疗相关职业人员、年龄>45岁、女性、有基础疾病是感染新冠的危险因素。5588名新冠感染者中,新冠感染的症状持续时间为1周及以内的有60.13%、1-2周的有18.31%、2-3周的有16.91%、4周及以上的有4.02%;有35人(0.63%)为无症状感染。调查对象感染时最常出现的症状有:发热(81.23%),干咳(41.59%),乏力(38.28%)。有68%的新冠感染者在感染后使用药物,使用最多的3种为:布洛芬类(34.90%)、莲花清瘟(27.92%)和对乙酰氨基酚类(14.16%)。将新冠感染症状持续时间分为1周及以内组和1周以上组,使用χ2和Logistic回归进行危险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医疗相关职业人员、老年人、女性、有基础疾病、感染期间发热是新冠感染症状持续时间的危险因素。对不同年龄组与新冠感染的症状持续时间及具体症状之间进行对比分析可发现,老年人在感染新冠时的症状普遍较多且症状的持续时间也较长,即老年人在新冠感染之后的重症风险更大。2.第二次线上调查研究共收集到3305份有效问卷,有2787人报告感染了新冠,有518人(15.67%)自述未感染新冠,新冠感染率为84.33%。新冠的再次感染率为23.72%(521/2196),发生二次感染的调查对象均于2022年9月-2023年1月首次感染新冠并于2023年2月-7月发生再次感染。此次调查的新冠感染高峰时间在2023年5月。2787名新冠感染者中有2196名调查对象于2022年9月-2023年1月感染新冠,有1133名调查对象于2023年2月-7月感染新冠,分析结果显示,两次感染的调查对象在新冠感染后的症状和症状持续时间上有差异(P<0.001),2023年2月-7月发生新冠感染的调查对象症状持续时间比2022年9月-2023年1月感染的时间短,且感染时发生相应症状的概率降低。对521名发生新冠再次感染和1675名未发生再次感染的调查对象进行对比分析,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45岁、非医疗相关职业人员、疫苗接种和物品消毒是新冠再次感染的保护因素。对比521名调查对象新冠首次感染与再次感染的症状持续时间,Spearman等级相关检验结果显示,新冠首次感染的症状持续时间与再次感染的症状持续时间之间存在低度正相关(r=0.413,P<0.001)。对新冠首次感染和再次感染的常见临床症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再次感染时发热(P<0.001)、咽干咽痛(P=0.018)、乏力(P=0.001)、肌肉关节酸痛全身疼痛(P<0.001)、干咳(P=0.001)、咳痰(P<0.001)、头晕头痛(P=0.004)、寒战(P<0.001)、味觉减退(P<0.001)、嗅觉减退(P<0.001)、胸闷(P=0.038)症状的发生较首次感染时减少。再次感染时药物使用频次也较首次感染时降低。
结论:自2022年12月之后,大部分人发生了新冠感染的情况,新冠再次感染的发生率也有升高。新冠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从事医疗相关职业、女性和老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