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南水北调
绿化植物
病虫害防治
摘要:
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战略性工程,分东、中、西三条线路,水质保护是该工程的核心问题。渠道两侧的防护林带具有防风固沙、调节生态、保护水质等作用,但是目前防护林带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病虫害,因渠道内严禁使用农药,其发挥的防护作用受到了影响,目前对南水北调病虫害的防控未见报道。因此,本试验以南水北调绿化植物为研究对象,分别从植物种类、病虫害发生情况及病虫害防控措施等方面进行研究,对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河北段渠道两侧的植物种类和病虫害发生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调查,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区段进行主要防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确立了代表性区段。以踏查为主,调查了 13个管理处的绿化植物和病虫害发生情况,确定唐县段和磁县段为病虫害防治重点试验区,将高邑元氏段和邯郸段作为补充试验区.。在每个试验区内,重点调查渠道两岸、关键绿化节点及管理处园区病虫害情况,对发生较为严重的病虫害进行单项调查。2、明确了河北段渠道两侧植物种类及病虫害发生情况。在河北段13个管理处所管辖的区段中,共计31科56属75种植物,其中主要的树种为海棠(Chaenomeles)、紫叶李(Prunus Cerasifera)、国槐(Sophorajaponica)、金叶榆(Ulmus pumila)、黄栌(Cotinus coggygria)、核桃(Juglans regia)、油松(Pinustabuliformis)、龙柏(Sabina chinensis)、连翘(Forsythia suspensa)、丁香(Syringa oblata)、柳树(Salix babylonica)和杨树(Populus)等树种。主要的地被植物为狗尾草(Setaria viridis)、高羊茅(Festuca elata)、车前(Plantago asiatica)、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三叶草(Trifolium dubium)、牛筋草(Eleusine indica)、鸡眼草(Kummerowia striata)等,主要栽植于渠道两侧的绿化带中,此外管理处园区、倒虹吸、排水沟渡槽等关键节点均有种植,其中油松、龙柏、鸡眼草的长势情况非常良好。主要的病害为国槐腐烂病(Botryosphaeria dothidea),主要的虫害有金叶榆木蠹蛾(Holcocerus vicarius)、红缘天牛(Asias halodendri)、核桃芳香木蠹蛾(Cossus cossus)、槐蚜(Aphis craccivora)、华北大黑鳃金龟(Holotrichia oblita)、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苹掌舟蛾(Phalera flavescens)、桃一点叶蝉(Singapora shinshana)等。3、明确了代表性区段病虫害发生情况及发生规律。对存在主要病虫害的区段进行跟踪调查,总结调查区域的病虫害种类、寄主、为害程度以及发生发展规律。国槐腐烂病发病率为43%,在3月份开始发病,发病高峰为6月-7月;芳香木蠹蛾导致的枝枯病发病率为46%,芳香木蠹蛾2年1代,以蛹越冬,羽化期为4月-5月,成虫5月-7月发生;金叶榆被害率为43%,榆木蠹蛾2年1代,羽化期为5月-6月,成虫5月-8月发生;华北大黑鳃金龟2年1代,以成虫或幼虫越冬,产卵盛期为5月;美国白蛾1年3代,以蛹越冬,7月-8月为第2代幼虫为害盛期;红缘天牛1年1代,以幼虫或卵越冬,化蛹期为4月-5月,产卵盛期为7月-8月。4、根据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制定了一系列防治试验,取得了理想的防治效果,桃一点叶蝉黄板诱捕量为679.4头、600倍苏云金芽孢杆菌胃毒处理后,美国白蛾死亡率为82%、国槐槐蚜高压水枪冲刷后虫口减退率为96.1%、金叶榆木蠹蛾药剂堵孔处理后控制率为86%、腐烂病和溃疡病田间防治后控制率达84%。基于前期的调查和防治试验结果,为南水北调绿化带病虫害防治提出建议,制定了相关的防治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