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三江源区
土壤侵蚀
气候变化
SPHY水文模型
融雪融冰
摘要:
青藏高原是我国冰冻圈的集中分布区,全球气候变暖加速了冰川融化、冻土退化和积雪融化等过程,改变了水文格局,对高原地区河川径流输沙有显著的影响。三江源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是我国重要的水资源区。然而,该地区垂直高差大,地貌类型丰富,冰川和积雪等冰冻圈要素镶嵌分布,径流受到了降水季节差异、冰川融水和积雪融化等过程的影响,目前冰川和积雪对三江源区水沙的影响研究较为薄弱。鉴于此,本研究以三江源区的水沙变化为研究对象,采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等方法分析三江源区历史时期水文-气象-下垫面要素的变化趋势,揭示历史时期源区气象-下垫面-水沙的演变规律;构建三江源区耦合的水文模型SPHY(Spatial Processes in Hydrology)和侵蚀产输沙模型MMF(Morgan-Morgan-Finney model),采用洗牌复合形进化(Shuffled Complex Evolution,SCE-UA)算法进行校验,分离长江源区和黄河源区不同径流组分的贡献,评估土壤侵蚀强度的空间格局,明确潜在土壤侵蚀的热点区域;并以CMIP6模式下不同共享社会经济排放路径(Shared Socioeconomic Pathways,SSPs)情景下的降水和气温为驱动数据,预测三江源区未来径流和侵蚀产输沙的时空变化。该研究能够加深理解高寒区水资源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更好地服务于当地和下游地区的生态、生活和生产实践,为实现河流安澜、建设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主要结论如下:
(1)三江源区1965-2020年间气候呈现出了“暖湿化”的变化态势,三江源区年际降水量和年均气温呈现显著增加趋势,增加速率为1.15 mm/a,升温速率为0.4℃/10a;空间分布上,三江源区多年平均气温和年均降水量均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特征。三江源区植被呈现“变绿”的趋势,其中黄河源区和澜沧江源区的NDVI年均值远高于长江源区。空间分布上,植被显著增加的区域主要位于长江源的西北区域、黄河源的西北和东北区域,植被退化的区域位于长江源东部以及黄河源的南部,以小斑块的形式零碎分布。三江源区年平均积雪日数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异性,整体呈现出了积雪日数在高山地区普遍高于盆地平原的分布规律。
(2)三江源区的径流量和输沙量变化具有显著的差异。黄河源区1960-2020年黄河沿、吉迈站与长江源区直门达站年际径流呈现非显著增加的变化趋势,长江源区的沱沱河站径流和输沙呈现显著的增加趋势,而黄河源区玛曲和唐乃亥站年际径流呈现不显著减少的变化趋势,吉迈站输沙呈现显著减少的变化趋势。水沙关系曲线表明,输沙量的拐点后,水沙关系曲线中的产沙因子增大,而输沙因子减小;相比于旱季,雨季侵蚀物质的增加是黄河源区输沙量增大的主要因素,而雨季径流输沙能力的增强是长江源区输沙作用增强的主要因素。
(3)通过构建“本地化”长江黄河源区SPHY寒区水文模型,进行多目标校验,对比积雪覆盖面积比例和实测日径流的观测值和模拟值,校正期和验证期模型模拟效果良好,表明模型适用于长江黄河源区的水文模拟研究。模拟结果表明:黄河源区降雨径流对总径流贡献比例最高,多年平均占比为56.29%;其次是基流和融雪径流;长江源区总径流以降雨径流和基流为主,二者贡献率分别为48.3%和41.5%,融雪径流和冰川径流贡献较少。从空间上来看,黄河源区随着汇水面积的增大,基流和融雪径流的贡献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降雨径流贡献率先减少后增大,冰川径流贡献率呈现增大的变化特征。长江源区随着流域汇水的增加,基流和冰川贡献率呈现减少的趋势,融雪径流和降雨径流贡献率呈现增加的趋势。
(4)在SPHY水文模型的基础上,耦合MMF侵蚀产输沙模型对长江黄河源区进行模拟,长江黄河源区在2007-2015年间模拟月输沙量和实测月输沙量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0.73和0.85,纳什效率系数NSE均超过0.6。长江黄河源区的土壤侵蚀强度以微度侵蚀和轻度侵蚀为主,黄河源区海拔在3000 m~5000 m区域侵蚀作用最强,坡度在3°~15°区域土壤侵蚀模数最高;长江源区在海拔3000 m~4000 m区域侵蚀强度最高,坡度9°~15°区域的土壤侵蚀模数最大。土壤侵蚀风险评估结果表明黄河源区低风险、中风险和高风险水土流失区占比分别为20.5%、74.6%和4.9%,长江源区的低风险、中风险和高风险水土流失区占比分别为47%、51.4%和1.6%。
(5)未来气候情景下,长江黄河源区2030-2100年降水呈现增加的变化趋势,随着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增大,降水的增加幅度变大。未来2030-2100年间径流和输沙以增加为主,不同的排放路径下增长速率不同。长江黄河源区径流组分对总径流的贡献整体表现为:降雨径流>基流>融雪径流>冰川径流。不同的排放路径和未来不同时期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