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长江源区
气候变化
径流演变
驱动因素
贡献率
摘要:
变化环境下流域的水资源响应机制已成为当前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尤其是长江源这样的高寒区流域受气候因子变化的影响更为敏感。气候变化将对流域径流演变规律及水循环机制产生深刻影响,进而对水资源的时空配置及其水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带来新的挑战,因此研究气候变化因子和水资源演变的特征及规律,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地评价气候变化对径流及其组成成分的影响,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维持长江源区生态功能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长江源区为研究区域,基于1966~2015年长江源流域的降水、温度以及蒸散量数据,1966~2015年直门达水文站径流流量数据,采用数字滤波法、线性分析、Man-Kendall秩次相关检验、Spearman秩次检验、滑动T检验法、有序聚类法和Morlet小波理论等方法在综合分析长江源区近50年气候因子与径流及其组成成分变化特征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径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过程,并结合偏相关性分析、格兰杰因果检验、累积量斜率法和双累积曲线对长江源区径流及其组成成分变化的驱动因素进行了定性与定量分析。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1)长江源区近50年来的降水量呈显著地上升趋势且在2004年发生突变,存在28a和19~20a的周期;气温呈显著地上升趋势且在2002年发生突变,存在28a和16~17a的周期;蒸散量呈显著地上升趋势且在1995年发生突变,存在28a和18~19a的周期;蒸散量和降水及气温均存在28a最大能量周期且蒸散量18~19a显著周期是由降水19~20a以及气温16~17a共同作用下造成。(2)1966~2015长江源区多年平均径流深的值为90.72mm,年径流深的年际波动在其年代波动内较为平缓,径流深年内分配不均,其过程曲线呈“单峰型”,峰值出现在7月,其值为20.37mm。利用数字滤波法对长江源区径流量进行基流分割,年平均地表径流深为41.72mm,基流深为48.99mm,地表径流深的年内月径流深曲线峰值出现在7月,基流深年内月径流曲线峰值出现在8月且其年内分布相对更为平稳。径流深及其组分均呈增加趋势且在2004年发生突变,与降水突变年份一致。径流波动周期与降水量波动周期存在3a、7a左右的共同周期,与气温、蒸散量存在16a左右的相似周期;突变年2004年后,源区BFI指数减小,说明突变后有更多的地表径流补给。(3)偏相关分析表明,在控制另外两种气候因子变量的条件下,降水与径流及其组分存在显著正相关,温度也与径流及其组分存在正相关性,但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蒸散量与径流及其组分则无明显偏相关关系。(4)格兰杰因果检验表明,从近50年的长时间序列的角度,降水是径流深和基流深变化的格兰杰因果原因,气温是径流深及其组分变化的格兰杰因果原因。相较于基准期(1966~2003年),气候因子与径流及其组分均不构成格兰杰因果原因,变化期(2004~2015年)的降水序列为径流及其组分变化的格兰杰原因。综合偏相关分析以及格兰杰因果检验,降水是控制源区径流及其组成成分变化的主要原因,而温度的影响不可忽略,考虑持续的增温影响才更有助于气候变化背景下对河道径流组成的变化预测。(5)受降水、蒸散量的直接影响以及温度等其它因素的间接影响,长江源区近50年来的径流深及其组分呈增加趋势,降水对径流及其组分变化的贡献率约为54%~63%,气温对其变化的贡献率约为0%~14%,蒸散量其变化的贡献率约为3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