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石羊河流域
SAWT模型
地下水埋深
空间插值
土地覆被
摘要:
干旱区水资源空间配置是一个受多介质参与、多层次耦合、多过程响应的复杂过程,分析研究流域水资源时空演变规律及径流的模拟对于实现干旱区水资源优化配置具有重要意义。石羊河流域为典型的干旱区内陆河流域,虽针对其水文要素演变规律及径流模拟的探究有了一定认识,但就流域水资源内部机理揭示不够充分、不够全面,仍有一些关键问题未能完全解决。本文以石羊河流域为研究区,紧扣水文循环要素、模型参数调整一系列的关键性问题,通过集成长序列监测数据、空间数据、社会经济数据以及水文气象数据,基于SPSS、ARCGIS等软件,采用累计斜率变化率法、空间插值等技术,对研究区内水文要素演变规律进行了定量化揭示,并以SWAT-CUP为参数率定工具进行调参来达到最优参数值,进而通过CMADS为数据集驱动SWAT模型,模拟并探究了不同情境背景下的土地利用/覆被与流域径流之间的偶联机制。定量化揭示了研究区水文循环特征与SWAT模型在该流域的应用研究。不仅为实现今后干旱区的水资源空间配置提供理论依据,也为模型本地化应用提供参数取值参考。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水文循环要素基本特征:(1)结合流域12个水文站60年年际降水量监测特征,研究可知流域内西南部古浪沙台沟、皇城农四组以及皇城杨坡庄、水库坝上和金洞沟5个站点年降水量有减小趋势,东北部的黄羊水库和黄羊水管处,中部的杂木华山村及毛藏寺等7个站点,年降水量呈现增加趋势。表明在1959~2019年内,流域内降水量在空间上表征出东北地区增加、西南地区下降的空间演变态势。(2)流域汛期与整体年降水量变化空间分布特点基本一致,汛期内流域东北部及西南部降水量分别呈现增加和减少趋势,东北部降水量增加趋势显著程度有所增加,流域西部皇城水文站及北部汪洋水文站在汛期降水量呈不显著减小趋势。在非汛期降水趋势以增加为主,且流域西部和中部增加显著。(3)石羊河流域1959年~2019年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3.62×10~8m3/a,标准差是2.0285×10~8m3/a,变差系数(Cv)为0.149,总体呈下降趋势,下降速率为0.037×10~8m3/a。在研究时段60年内,径流量的最大值为2003年的18.54×10~8m3/a,最小值为1991年的9.88×10~8m3/a,两者相差1.88倍。(4)根据研究时段内石羊河流域的年降水量、径流量的UF和UB曲线存在交点的位置、数量以及变化趋势可以判断出,年际径流量突变发生在2018年,变化趋势不显著。(5)分析了除局部地区外研究区域内2013年~2019年的地下水埋深时空分异过程。从整体看地下水埋深表征出逐年下降,浅埋面积逐年增加的演变态势。流域内地下水埋深在空间变化上与地形特征相反,表征出西南深、东北浅的空间分布格局。随着政府有关部门对水生态恢复的重点治理项目推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流域内地下水严重超采和水资源紧缺的问题,表明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生态治理在流域生态修复过程中呈现出良性推动作用。2、在参数率定和模型模拟方面:(1)基于SWAT-CUP2019界面操作性强、率定方法多、率定参数灵活、效率高速度快等优势,经过反复调参得到金塔河支流最优参数值,其中径流模型中敏感度最高的三个参数依次是土壤饱和渗透系数、土壤有效含水率、SCS径流曲线数。(2)根据率定期及验证期的模拟结果,研究区内实测径流与模拟径流之间呈现良好的相关性。(3)气象数据库采用了中国大气同化数据,该研究区实测径流与模拟径流之间得到良好的相关性,为模型的运行提供了保障,进而模型所得优良的模拟结果,也为该流域水文模型的进一步研究做出了贡献。3、不同土地利用/覆被情景下的模拟结果:在研究区内,通过设置不同土地利用/覆被情景,得到了不同情景之下的径流产量,可知草地覆盖率与径流量成反比,裸地的面积与径流量的成正比。随着裸地面积达到最大值,模拟的径流量达到了最大值。该模拟结果可为实现研究区生态—经济平衡化发展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