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气候变化
寒区
蓄泄关系
时空演变机制
径流效应
摘要:
流域蓄泄关系是破解降雨径流形成机制和揭示流域水文特征的重要线索。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基于地下水动力学理论推导的幂次律流域蓄泄关系已经成功地应用于水文过程模拟及预测。作为水文模型的高敏感参数之一,解析蓄泄关系幂次特征参数(β)的驱动机制,不仅能增强对流域降雨径流形成机制的理解,而且对于缺资料区域水文过程模拟与预报也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由于研究区域和参数推求过程差异,蓄泄关系参数β空间演变规律及其驱动机制的还尚未达成一致的认识。不仅如此,气候变化背景下,一些寒区流域发现了β随时间呈现显著的趋势性变化,而现有对时变机理的解释主要是基于定性分析得到,过程机理解释亟待深入。为此,本论文筛选了全球2628个径流观测站点资料,分析了参数β空间演变特征及其驱动机制,进一步聚焦寒区流域并揭示了β的时变机理,评估了寒区蓄泄关系变化的径流效应。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
(1)分析了流域蓄泄关系幂次特征参数β在全球尺度的空间演变特征,基于机器学习及其解释技术,识别了蓄泄关系参数β空间演变规律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参数β在流域间具有较为明显的差异性,值域范围在-1到4之间,主要位于1到1.5之间。β大体上沿纬度增加,表现为高纬度寒区流域有着相对更高的β。增强回归树机器学习模型很好地预测了β的空间特征,机器学习解释技术进一步识别出12个潜在驱动因子中潜在蒸发(PET)、降水(P)、水力传导系数(k)、土壤有效孔隙度(ne)、地形湿润指数(TWI)以及气温(Ta)是影响参数β的主要驱动因子,能够解释β超过70%的空间变化。这六个主要驱动因子中,PET和TWI对β主要有着负向的作用,相反P、k和ne对β主要有着正向的作用,而Ta对β有着明显的非线性作用,在0℃前后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对比驱动因子在寒区与非寒区的分布表明,寒区流域更高的β主要归因于更低的PET和Ta,更高的k、ne和地形坡度(SL),其中Ta作用可能来自对冻土分布的控制。不确定性分析表明参数推求过程差异对蓄泄关系参数β空间分布特征存在一定影响,但不影响识别的主要驱动因子以及寒区参数β更大的结果。
(2)聚焦寒区315个流域,基于场次退水事件观测数据分析了β的时变规律,选取具有时变特征的主要驱动因子,在场次事件、暖季内以及年代际三个时间尺度识别了冻土等主要驱动因子对β时变规律的控制作用,揭示了寒区流域β的时变机理。结果发现,寒区流域场次退水事件蓄泄关系参数β(βe)相较于流域特征参数β更大,主要位于1.8到2.6之间,中位数为2.1。寒区流域场次间βe有着明显的差异,方差中位数为2.3,表现出显著的时变特征,在大多数(78%)寒区流域暖季内由初期到末期逐渐增加,而在显著气候变暖的寒区流域,63%的流域βe有所增加。相关分析表明,冻土消融、P和流域蓄水量(TWS)增加对βe有着正向的作用,而PET增加对βe则有着负向的作用。在场次事件尺度,PET是寒区βe主要控制因子,其次为冻土消融,P和TWS起着微弱的作用;在暖季内,冻土消融超过PET的作用控制着βe的变化,其次为PET,P和TWS对βe也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而在年代际尺度上,气候变化引起的冻土退化、P和TWS增加是βe的主要控制因子,PET起着相对次要的作用。研究揭示了气候变暖背景下寒区冻土退化和气候变湿引起的蓄水量增加已经导致了寒区流域蓄泄关系参数β普遍增加。
(3)通过分析蓄泄关系变化对基流系数(BFI)和径流系数(RR)的影响,评估了寒区蓄泄关系变化的径流效应。对比寒区流域蓄泄关系参数β与基流分割得到的BFI二者的时空变化,指出了寒区流域β变化对BFI的影响;提出了一个流域蓄水能力指标,调查了寒区蓄水能力变化及其成因;进一步通过路径分析评估了蓄水能力变化对RR的影响。结果发现,寒区流域BFI与β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年代际变化分析指出寒区BFI增加的流域占比大多数(78%),这与β年代际变化有着较好的一致性,表明气候变化背景下寒区β增加已经导致了流域基流占比的增加。发现大多数(76%)寒区流域蓄水能力有所增加,验证了冻土退化通过增加流域蓄水能力改变参数β。进一步路径模型分析表明,气候变暖引起的蒸发能力增加和冻土退化导致的蓄水能力增加对RR均有着负向的作用,分别贡献了约77%和34%的RR趋势变化。这也解释了在寒区普遍的降水增加背景下,寒区流域RR显著性趋势变化的流域中近半数(49%)流域为下降的现象。
以上研究结果对增强流域蓄泄过程的认识和蓄泄关系特征参数区域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寒区流域蓄泄关系时变特征及其径流效应强调,气候变化背景下基于常参数的流域蓄泄关系的水文模拟和预测可能会系统性低估基流以及高估流域产流。青藏高原及我国西北寒区是亚洲水塔,是我国长江、黄河、澜沧江、雅鲁藏布江、塔里木河等众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以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