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径流泥沙
泥沙连通性
土地利用/覆被
水土保持
SWAT
摘要:
径流泥沙过程直观地反映了地表的土壤侵蚀状况,厘清不同空间尺度径流泥沙演变及其驱动机制,可为区域水土保持规划和水沙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南方红壤侵蚀区经过长期的治理已初见成效,但径流泥沙变化特征及发展趋势尚不十分明晰。因此,本研究以典型南方红壤侵蚀治理区——汀江流域长汀片区为研究区,基于该区域内“坡面—小流域—中流域”空间嵌套组合的径流泥沙监测数据,结合地形、土壤、气候、土地利用、植被覆盖和水土保持等资料,采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不同尺度的径流泥沙变化特征;通过泥沙连通性指数量化流域的泥沙连通性;基于SWAT模型开展不同土地利用和气候情景下的径流泥沙模拟与预测。系统分析了不同尺度上径流泥沙动态特征及主要驱动因素,定量评估了土地利用/覆被对流域径流泥沙的影响,并探讨未来30年径流泥沙的发展趋势。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坡面径流泥沙特征受降雨、土地利用/覆被及其共同作用的显著影响。短历时、小雨量、中等雨强的降雨类型是研究区的最主要降雨类型(63.48%),对坡面年径流量和土壤侵蚀强度的贡献最大;裸地坡面的径流和土壤侵蚀强度最高,与之相比,其他土地利用可减少65%以上的年平均径流深和70%以上的年平均土壤侵蚀强度;除裸地外,耕地、马尾松纯林和草地坡面的径流和土壤侵蚀强度较高,而具有高植被覆盖度、良好的林下植被结构和水土保持措施的土地利用坡面减少径流泥沙效果最佳;植被和水土保持措施可削弱降雨特征对坡面产流产沙的影响,降雨类型和土地利用/覆被的共同作用对径流泥沙特征的影响则表现为土地利用/覆被的作用占主导地位。
(2)在小流域尺度上,朱溪河小流域的年/月尺度输沙率在2013-2020年期间显著降低,其泥沙的突变年份为2017年;流域内常见3种洪水类型,不同类型洪水事件具有不同等级的径流泥沙量;根据泥沙特征将研究期划分为2个阶段(2013-2016年和2017-2020年),与前一阶段相比,2017-2020年不同类型洪水事件的总泥沙量减少了78.92%~90.34%,主要由于洪水事件的发生频次和含沙量均显著降低;所有洪水事件共出现6种含沙量—流量滞回关系,表明流域内的泥沙来源复杂多变;与前一阶段相比,2017-2020年线型成为最主要的滞回关系类型,说明流域的泥沙供应显著降低,并趋于少量且持续的状态;通过分析流域内主要影响因素变化发现,朱溪河小流域径流泥沙变化主要与2011-2020年长汀地区水土保持措施的显著增加有关。
(3)在中流域尺度上,汀江流域长汀片区的年输沙率在1982-2020年期间显著降低,其泥沙的突变年份为2000年;根据泥沙特征将研究期划分为2个阶段(1982-2000年和2001-2020年),与前一阶段相比,2001-2020年流域的年平均径流量和输沙率分别减少了11.90%和59.57%;不同时期的水沙关系存在显著差异,其变化特征表明流域内易被径流侵蚀和输移的沉积物在2000年以后明显减少;降雨对流域径流和泥沙量减少的贡献率分别为16.98%和2.89%,人为活动对流域径流和泥沙量减少的贡献率分别为83.02%和97.11%,而在流域内主要人为活动中,2000年以后大规模的水土流失治理是流域泥沙量显著降低的根本原因。
(4)研究期间,流域的源景观权重逐渐减少,汇景观权重逐渐增加;1986、2000和2019年的平均泥沙连通性指数(IC)值分别为-0.87、-0.88和-3.77,说明流域整体的泥沙连通性在2000年后显著降低;流域内不同土地利用的平均IC值为耕地>草地>林地/灌木地,随着时间的推移,耕地的IC值呈持续降低的趋势,林地、草地和灌木的IC值则在2000年以后显著降低,这些变化主要与不同土地利用的植被覆盖变化有关;流域的景观格局具有较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不同时期子流域的IC值均与景观格局指数显著相关,高破碎化、高分散化、连接性较差的景观斑块组合均会导致较高的泥沙连通性。
(5)SWAT模型可有效模拟汀江流域长汀片区的径流变化(R2=0.85,NSE=0.66),泥沙变化则可通过基于径流量的经验公式进行较准确的估算(R2=0.84,NSE=0.83);在3种极端土地利用情景下,月径流量模拟结果为耕地情景>草地情景>林地情景,月泥沙量模拟结果为草地情景>耕地情景>林地情景;基于CA-Markov模型的土地利用预测结果显示,2020年以后流域的土地利用/覆被未发生显著变化,说明土地利用格局已相对稳定,且植被覆盖度的提升空间很小;然而,2021-2050年的径流泥沙预测结果显示,中/高强迫气候情景下流域的径流泥沙量较高且变化幅度较大,这将不利于流域的水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