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肠疾病
炎症性肠病
儿童
磁共振小肠造影
摘要:
目的回顾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2012至2023年儿童磁共振小肠造影(MRE)的应用实践,为儿童复杂临床场景MRE提供可执行的数据。方法该研究为横断面研究,回顾性收集2012年12月至2023年12月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实施MRE且年龄≤18岁患儿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共186例患儿进行MRE检查,未能完成检查12例,最终174例入组,年龄(14±4)岁,范围为1个月~18岁。将患儿分为炎症性肠病(IBD)组(118例)和非IBD组(56例)。根据年龄段对患儿进行分层,分为婴幼儿(0~6岁,8例)、儿童(7~12岁,37例)、青少年(13~18岁,129例)。采用5分法对肠管充盈质量和整体图像质量进行评分。IBD组与非IBD组间年龄分层、肠道重建手术史、MRE成功率差异分析采用χ^(2)检验。2组间图像质量主观评分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3组间(年龄分层)图像质量主观评分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结果MRE检查成功率随着年龄增大逐渐提高,婴幼儿组为66.7%(8/12)、儿童组为88.1%(37/42)、青少年组为97.7%(129/1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39,P<0.001)。IBD组与非IBD组间年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94,P<0.001),非IBD组中婴幼儿段患儿占比14.3%(8/56),较IBD组多;IBD组以青少年患儿为主,占比78.8%(93/118)。2组间肠道重建手术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3,P=0.005),非IBD组中肠道重建手术病例占比(21.4%,12/56)高于IBD组(6.8%,8/118)。IBD组、非IBD组和不同年龄分层患儿MRE肠道充盈评分和图像质量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IBD患儿群体幼龄化且肠道重建手术后可致临床场景复杂,但遵循技术规范可获得良好的肠道充盈质量和图像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