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血清抗体
免疫荧光法
抗生素耐药
摘要:
背景: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被认为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等胃及十二指肠疾病密切相关,其致病性主要与多种毒力因子,如细胞空泡毒素A(vac A)、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cag A)等相关。根据cag A与vac A的表达情况,可将幽门螺杆菌分为Ⅰ型(Urease抗体阳性、cag A和/或vac A抗体阳性)、Ⅱ型(Urease抗体阳性,cag A及vac A抗体阴性)和Ⅲ型(Urease、cag A及vac A抗体阴性)。目前Hp血清分型与临床疾病相关研究报道较少,其临床意义有待探讨。目的:通过免疫荧光法检测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及初始根除失败者中的Hp分型,进一步分析Hp分型与上述疾病的关系,探讨其临床意义,为精准根除Hp,降低抗生素的应用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随机选取2022年7月-2022年12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消化内科门诊就诊及住院患者,收集性别、年龄及Hp感染相关胃及十二指肠疾病数据,采集所有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血清,应用免疫荧光法行Hp分型检测,探讨性别、年龄及不同疾病与Hp血清分型之间的关系,并对初始根除治疗失败者Hp血清分型分析,为Hp精准根除提供理论依据。结果:1.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共纳入180例患者,其中男性98例(54.4%),女性82例(45.6%);年龄<50岁组37例(20.6%),≥50岁组143例(79.4%);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慢性萎缩性胃炎组、消化性溃疡组各50例(27.8%),胃癌组30例(16.6%)。***感染相关不同胃及十二指肠疾病与性别和年龄分析:(1)性别:在男性组及女性组,4种胃及十二指肠疾病的构成比有差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年龄:≥50岁患者的患病率均高于<50岁患者,以胃癌占比最高;在年龄<50岁及≥50岁组,4种胃及十二指肠疾病的构成比有差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幽门螺杆菌血清分型分析:(1)所有研究对象Hp分型:Ⅰ型Hp 134例(74.5%),Ⅱ型Hp 40例(22.2%),Ⅲ型Hp 6例(3.3%);(2)Hp血清分型在不同疾病中的表达: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Ⅰ型:35/50,Ⅱ型:9/50,Ⅲ型:6/50)、慢性萎缩性胃炎组(Ⅰ型:41/50,Ⅱ型:9/50,Ⅲ型:0)、消化性溃疡组(Ⅰ型:40/50,Ⅱ型:10/50,Ⅲ型:0)及胃癌组(Ⅰ型:18/30,Ⅱ型:12/30,Ⅲ型:0)患者均以Ⅰ型Hp为主;(3)Hp血清分型在性别、年龄及胃及十二指肠疾病中的表达:(1)Ⅰ型Hp:感染者共134例,其中男性76例(56.7%),女性58例(43.3%);年龄<50岁26例(19.4%),≥50岁108例(80.6%);慢性非萎缩性胃炎35例(26.1%),慢性萎缩性胃炎41(30.6%),消化性溃疡40例(29.9%),胃癌18例(13.4%);(2)Ⅱ型Hp:感染者共40例,男性20例(50.0%),女性20例(20%);年龄<50岁9例(22.5%),≥50岁31例(77.5%);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及慢性萎缩性胃炎各9例(22.5%),消化性溃疡10例(25.0%),胃癌12例(30.0%);(3)Ⅲ型Hp:感染者均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6例),其中男性2例(33.3%),女性4例(66.7%);年龄<50岁2例(33.3%),≥50岁组4例(66.7%)。即无论男性或女性、年龄≥50岁的感染者均Ⅰ型Hp占比最高,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4种疾病均以Ⅰ型Hp感染为主,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Hp血清分型在不同疾病中随年龄变化情况分析:(1)Ⅰ型Hp:在4组疾病中Ⅰ型Hp的感染率随年龄的增长呈上升趋势;(2)Ⅱ型Hp:在4组疾病中Ⅱ型Hp的感染率随年龄增长无明显变化;(5)Hp血清分型在初始根除治疗失败者中的表达:在19例应用枸橼酸铋钾/替硝唑片/克拉霉素片+PPI根除治疗失败者中,男性4例(21.1%),女性15例(78.9%);年龄<50岁7例(36.8%),≥50岁12例(63.2%);慢性非萎缩性胃炎9例(47.4%),慢性萎缩性胃炎10例(52.6%);Ⅰ型Hp感染者15例(78.9%),Ⅱ型Hp感染者4例(21.1%)。结论:1.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与胃癌患者均以Ⅰ型Hp感染为主;在癌前疾病及胃癌组中均未检测到Ⅲ型Hp,提示其致病性较弱;2.Ⅰ型Hp感染率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初始根除治疗失败者以Ⅰ型Hp为主;因此对于Ⅰ型Hp感染者,尤其50岁以上人群,需要重视,积极治疗,并在初始治疗时选择更优方案,避免应用硝基咪唑类药物,以提高Hp根除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