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共病
胃不和则卧不安
经验研究
网络药理
分子对接
分子动力学模拟
摘要:
目的
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探究胃肠疾病与失眠的共病关系,阐释“胃不和则卧不安”理论的科学内涵。运用数据挖掘对郭立中教授从“胃不和则卧不安”辨治胃肠疾病与失眠共病的临床经验进行研究,分析其辨证论治经验及处方用药规律。通过网络药理学研究,探析核心处方治疗胃肠疾病与失眠共病的有效成分、潜在靶点及分子作用机制。进行分子对接、微阵列数据分析以发现关键靶点,进行分子动力学模拟验证,并进一步探索药物分子与靶点结合的相互作用模式及动态变化。为临床治疗胃肠疾病与失眠共病提供参考,为相关共病研究提供支持,有助于“胃不和则卧不安”理论与经验传承。
方法
1.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的胃肠疾病与失眠共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横断面研究包括12483名参与者,采用广义线性模型评估了胃肠疾病与睡眠时长之间的关系,以及胃肠疾病的变化情况与睡眠时长之间的关系。使用逻辑回归模型探究了胃肠疾病与睡眠不足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层分析和交互作用检验探究胃肠疾病与睡眠时长、睡眠不足在各分层中的关联。在横断面研究的基础上,对5249名参与者进行了队列研究。运用逻辑回归模型,对胃肠疾病与新发失眠之间的关系进行评估,并进行了分层分析和交互作用检验。通过逻辑回归模型,评估了胃肠疾病的变化情况与新发失眠之间的关系。此外,对缺失值进行多重插补并进行敏感性分析。
2.郭立中教授从“胃不和则卧不安”辨治胃肠疾病与失眠共病的临床经验研究
纳入郭立中教授2012年12月至2022年12月期间从“胃不和则卧不安”辨治胃肠疾病与失眠共病的503例医案。通过数据挖掘技术,运用频次统计、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方法,采用人机结合的方式分析病案中的基本信息、临床症状、辨证分型、治则治法、用药规律等,归纳、总结出证治规律,挖掘出核心处方。
3.核心处方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对郭立中教授从“胃不和则卧不安”治疗胃肠疾病与失眠共病的核心处方进行网络药理学研究。获取中药有效成分、共病靶点、交集靶点,构建“核心处方-中药有效成分-靶点-共病”调控网络,并进行蛋白质相互作用、GO功能及KEGG通路富集等分析。
4.分子对接、微阵列数据分析及分子动力学模拟验证
根据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对潜在靶点和所对应的核心处方有效成分进行了分子对接,分析药物小分子与靶点蛋白之间的结合情况。通过GEO微阵列芯片数据分析共病差异基因,结合分子对接结果筛选关键靶点。对关键靶点进行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通过对均方根偏差、回转半径、质心演变、包埋面积、结合位点等分析以验证结合的稳定性,并分析其结合能与亲和力,同时探究了小分子与蛋白结合的相互作用及动态变化。
结果
1.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的胃肠疾病与失眠共病的流行病学研究横断面研究结果显示:在充分调整混杂因素的情况下,患有胃肠疾病者与不患胃肠疾病者相比,睡眠时长下降0.53小时,95%置信区间(-0.61,-0.45),P值<0.0001;患胃肠疾病发生睡眠不足是无胃肠疾病者的1.75倍,95%置信区间(1.60,1.92),P值<0.0001;胃肠疾病“变差”组与胃肠疾病“变好”组相比,睡眠时长下降0.59小时,95%置信区间(-0.83,-0.36),P值<0.0001。分层分析和交互作用检验结果显示,各分层结果一致,在胃肠疾病与睡眠时长的关系中,性别分层存在交互作用(P=0.0039),女性胃肠疾病患者的睡眠时长下降更明显;在胃肠疾病与睡眠不足之间的关系中,超敏C反应蛋白分层存在交互作用(P=0.0463),当hs-CRP≥3 mg/L时,胃肠疾病患者发生睡眠不足的可能性更大。
队列研究结果显示:在充分调整混杂因素的情况下,胃肠疾病者新发失眠是无胃肠疾病者的1.41倍,95%置信区间(1.20,1.65),P值<0.0001;胃肠疾病“变差”组新发失眠是胃肠疾病“变好”组的1.71倍,95%置信区间(1.15,2.55),P值=0.0082。分层分析和交互作用检验结果显示,在胃肠疾病与新发失眠之间关系的各分层中结果一致,均未发现交互作用。基于链式方程对缺失值进行5次多重插补,多重插补后仍得到一致的结果。
2.郭立中教授从“胃不和则卧不安”辨治胃肠疾病与失眠共病的临床经验研究
对503例医案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基本信息统计结果显示,就诊患者中女性居多,就诊者平均年龄为53.67岁;症状统计结果显示,共99种症状,以睡眠相关症状和胃肠相关症状为主,舌质主要为淡白、淡红、淡暗,舌苔主要为白腻、薄白、水滑,脉象统计中细脉的频次最高,其次是沉脉;证型及治则治法统计结果显示,心脾阳虚-血不养神证占比46.52%,脾肾阳虚-寒湿中阻证占21.07%,寒湿凝滞-胃失和降证占18.29%,营卫不调-痰湿中阻证占14.12%,所对应的治则治法分别为温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