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胶囊内镜
小肠镜
诊断
Meta分析
摘要:
目的:小肠位于消化道的中段,是消化管道中最长的一段,成人全长平均5-7米,因为其特殊的解剖学部位及结构特点,传统的检查手段很难对小肠疾病做出有效的诊断及治疗。近年来,随着胶囊内镜和小肠镜的开展与普及,小肠疾病的检出率有了很大的提升。胶囊内镜能动态、清晰地显示小肠腔内的病变,且具有无痛、安全等优点。而小肠镜对病变的观察则更为清晰,发现病变后可以取活检及做内镜下治疗。但小肠镜需要结合经口、经肛两种进镜方式才能观察到整个小肠,对于患者来说痛苦较大。目前,胶囊内镜和小肠镜对小肠疾病的诊断均有较好的效果,但二者各有优缺点,近年来,众学者对这两种方式对小肠疾病的检出率做了深入的研究,但报道结果并不一致,故本文通过对2002-2016年以来有关胶囊内镜与小肠镜对小肠疾病的诊断的研究进行Meta分析,比较两种方法对小肠疾病的诊断价值,用以评估小肠疾病患者的最优检查方案。方法:从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和CNKI中检索比较胶囊内镜和小肠镜对小肠疾病阳性检出率的研究。纳入文献需满足以下标准:(1)所入选的文献在国内外杂志公开发表,包括前瞻性或回顾性研究(全文或摘要)。(2)入选病例均经胃镜、结肠镜等传统检查除外其他疾病后疑诊为小肠疾病者。(3)各研究中,入选的患者需先后行胶囊内镜和小肠镜检查,即在同一批患者中进行这2种检查,得以在相同条件下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所得数据采用Revman5.3进行Meta分析。对各项研究中二者的阳性检出率的OR(odds ratio,比值比)进行Meta分析,经异质性检验后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根据纳入标准,纳入29项研究,共2256名患者,胶囊内镜共检出病灶1422例,小肠镜共检出病灶1398例。数据分析结果发现,比较胶囊内镜和小肠镜对小肠疾病的阳性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机效应模型,OR=1.13,95%CI:0.91-1.41,P=0.27)。由于部分腹痛、腹泻患者可能是功能性胃肠道疾病所致,将影响到胶囊内镜和小肠镜诊断小肠疾病敏感性的评估,所以我们对所纳入的文献进行亚组分析,共16篇摘要或全文纳入胶囊内镜和小肠镜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阳性检出率的Meta分析。亚组分析结果表明,胶囊内镜和小肠镜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阳性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机效应模型,OR=1.08,95%CI:0.75-1.54,P=0.68)。结论:胶囊内镜和小肠镜在小肠疾病和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中的诊断率无显著差异。胶囊内镜可作为疑诊小肠疾病患者的首选检查方式,根据胶囊内镜的检查结果再决定小肠镜的入路及进一步的内镜治疗方案。小肠镜在某些病变,如息肉、肿瘤、憩室的诊断率比胶囊内镜高,且小肠镜具有行病理活检、内镜下治疗的优势是胶囊内镜所不能替代的,故胶囊内镜阳性检查后的小肠镜往往是必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