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微塑料
近海
浮游动物
海洋鱼类
摄食
摘要:
海洋中的微塑料(Microplastics)一般是指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海洋中的直径小于5mm的塑料颗粒。微塑料污染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近年来因其在海洋环境中的广泛分布和对海洋生物的潜在危害而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进入海洋的微塑料不但会在环境中存留很长时间,还会被海洋生物捕食或者误食,进入食物链。中国近海受到微塑料污染,为探究中国近海浮游动物及鱼类摄食微塑料的情况以及受到的潜在威胁,本论文调查研究了浮游动物和鱼类体内微塑料的数量、特征以及空间分布格局,并分别选取代表性海洋生物进行受控实验,主要结论如下:为探究自然海域浮游动物摄食微塑料的情况,本论文首次研究了南海北部5个浮游动物类群(桡足类、毛颚类、水母、虾类和仔稚鱼),并且比较了大型浮游生物网(简称网I,筛绢规格505 μm)和中型浮游生物网(简称网Ⅱ,筛绢规格160 μm)样品的分析结果。在16个采样站位的浮游动物中均检测到微塑料的存在,其中纤维状微塑料所占的比例最大(70%),其次是颗粒状和碎片状。浮游动物体内检出微塑料的主要成分是聚酯。网Ⅰ和网Ⅱ中浮游动物体内微塑料的平均长度分别为125 μm和167 μm。网Ⅰ中5个浮游动物类群单个浮游动物体内微塑料含量分别为0.05、0.15、0.34、0.49和1.2个/浮游动物,网Ⅱ中为0.08、0.21、0.47、0.60和1.43个/浮游动物,网Ⅱ中5个浮游动物类群单个浮游动物体内微塑料含量均高于网Ⅰ,但是两种网具中也出现了相同的趋势:单个浮游动物体内微塑料含量从桡足类、毛颚类、水母、虾类到仔稚鱼不断增加,即营养级越高,生物摄食微塑料的几率越大。在单个浮游动物体内微塑料含量的基础上,结合每个站位浮游动物丰度,获得浮游动物摄食微塑料的平均丰度,网I为4.1个/m3,网Ⅱ为131.5个/m3。与单个浮游动物体内微塑料含量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而增加的趋势相反,由于水母、虾和仔稚鱼等营养级较高的浮游动物的丰度低,其摄入的微塑料总丰度也随之降低。在空间分布上,无论是单个浮游动物体内微塑料含量,还是浮游动物摄食微塑料的总丰度,两种网具的调查结果都是相似的。为进一步量化浮游动物对微塑料的摄食作用,选取了中国近海浮游动物优势种中华哲水蚤作为实验生物,将中华哲水蚤放置于含有微塑料环境中,设置不同微塑料粒径、浓度和饵料浓度。结果表明,中华哲水蚤在微塑料污染的环境中能够摄食微塑料,中华哲水蚤对微塑料的摄食率会随着微塑料粒径的增大而降低:微塑料粒径为2 μm时平均摄食率为130.6±40.3个/h;粒径为20 μm时平均摄食率为13±6.4个/h;粒径为200 μm时平均摄食率为0.07个/h。在微塑料粒径相同的条件下,中华哲水蚤对微塑料的摄食率随着水体中微塑料浓度的升高而升高,并且体内出现微塑料的中华哲水蚤个体所占比例也会升高。被中华哲水蚤摄入的微塑料不会一直停留在生物体内,会随着粪便排出体外,所以在当水体中无微塑料时,一段时间(最长4.5 h)之后中华哲水蚤能够排出体内所有的微塑料颗粒。长期培养实验结果表明,摄食微塑料对中华哲水蚤存活率不会产生显著效应,但是能够抑制中华哲水蚤的排便速率,造成假饱腹感,降低其捕食效率使中华哲水蚤种群质量下降。另外,如果改变中华哲水蚤的饵料浓度,饵料浓度为104 cells/mL时,中华哲水蚤对微塑料的摄食率最高,饵料浓度偏低或者偏高时摄食率均与之存在显著性差异。为揭示中国近海鱼类体内的微塑料滞留率和基本特征,本论文在黄海海区设置了 53个调查站位,使用底拖网进行鱼类样品采集,系统地研究了 19种黄海主要鱼类,19种鱼类中都检测到微塑料。总体来说,34%(444/1320)的鱼体内检测出共552个塑料,其中546个(99%)粒径<5 mm,属于微塑料范畴。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体内微塑料滞留率最高,单个鱼类体内微塑料数量为0.97;刺鲳(Psenopsisanomala)和银鲳(Pampus argenteus)体内微塑料滞留率最低,单个鱼类体内微塑料数量为0.20。主要分为三种形状:纤维状、颗粒状和碎片状,分别占总数的67%、22%和11%。微塑料长度范围在16-4740 μm之间,平均长度为941±43 μm,其中纤维状、颗粒状和碎片状微塑料的平均长度分别为1233±57 μm、263± 24 μm和503±91μm,微塑料长度与鱼体长度呈正相关。所有微塑料成分组成中包括14种聚合物,其中以有机氧化聚合物(40%)最为丰富,其次是聚乙烯(22%)和聚酰胺(11%)。微塑料在鱼体内的数量受采样海域和鱼体重量的影响。在靠近渤海和长江口附近海域采集的鱼类体内,微塑料含量高于从黄海中部采集的鱼类。如果只关注体内含有微塑料的鱼类个体,则每条鱼体内微塑料数量与鱼体重量呈负相关。摄食微塑料可能会影响黄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