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微塑料
小水体
蝌蚪
青鳉鱼
毒性效应
摘要:
微塑料这一新型污染物因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已受到人们极大的关注。随着塑料年产量的不断增加,塑料垃圾总量随之攀升。大塑料破碎降解成微塑料后在陆地环境中积聚,特别是在人为影响较大的区域。当前微塑料污染主要集中在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研究,尽管已有大量研究指出其来源主要是陆源塑料垃圾的输入,但是目前对这方面的认识仍然比较缺乏。陆源微塑料经雨水径流、大气沉降等途径进入到湖泊、河流等淡水大水域中,同时也会进入到池塘、沟渠等小水体中。小水体是全球数量最多的淡水生态系统,具有高物种多样性和众多生态服务功能。因其体积小且呈斑块状,易受到污染物污染,而目前却并未见小水体微塑料污染的研究。因此,本论文结合室内外研究对小水体的环境介质和栖息生物进行了微塑料污染特征的调查,同时探究了微塑料在水生生物体内的动力学过程和毒性效应。首先,本研究选取了中国人口密集和人类活动频繁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上海和浙江的25个小水体进行微塑料分布特征的调查。结果表明,微塑料在小水体中普遍存在,不同位点的微塑料丰度存在差异性。表层水中微塑料的平均丰度为0.5-21.5个/L;主要形状是纤维,占比87.8%;且聚酯纤维(PES)含量最高,占78.5%。表层沉积物中微塑料的平均丰度为35.8-3185.3个/kg;纤维和碎片基本各占一半,占比分别是42.6%和55.4%;最多的聚合物类型则是聚丙烯(PP),其中纤维状PP占39.6%,碎片状PP占36.4%。<0.5 mm的微塑料在水体和沉积物中均是最多的,分别占45.5%和69.9%,且随微塑料尺寸的增大,微塑料的丰度呈逐渐减少趋势。然后,以池塘这一在各景观普遍存在的小水体为例,进一步详细探究了雨水径流对小水体微塑料污染的影响。选取美国达勒姆地区3个自然形成和3个人工设计的暴雨残留池进行了区域性和季节性的微塑料调查。结果表明,高密度区的人工设计的暴雨残留池的表层水中的微塑料平均丰度为1.7±1.2个/L,表层沉积物中的微塑料平均丰度为274.8±193.5个/kg,显著高于人口稀疏的绿色区域暴雨残留池的表层水(0.8±1.0个/L)和表层沉积物(97.5±85.1个/kg)中的微塑料平均丰度(p<0.01)。不同采样季节对比发现,高密度区暴雨残留池中的微塑料丰度随降雨量增多而增加,尤其是沉积物中微塑料显著增加,而绿色区域的暴雨残留池中的微塑料丰度与降雨量无关。对比人工设计的暴雨残留池出入口的微塑料污染发现,沉积物中无差别,但入口表层水中的微塑料丰度高于出口处,猜想微塑料可能随水流分散在整个池塘中或者由出口流出。暴雨残留池中的微塑料尺寸主要集中在<0.5 mm,表层水中以纤维居多,沉积物中微塑料碎片稍多,聚合物类型主要是PP。对比中美小水体中的微塑料污染发现,我国小水体中的微塑料丰度远高于美国暴雨池,一方面可能由于我国上海和浙江的人口密度大、塑料垃圾产量大造成的,另一方面可能是暴雨池中的微塑料随水流从出口流出的原因。微塑料在小水体中的普遍存在和持久性令人担忧,因为它们可能会被小水体中的栖息生物摄食,从而对生物的健康构成潜在的威胁。为了了解小水体中栖息生物体内的微塑料污染特征,我们同时采集了上海和浙江小水体中的4种蝌蚪和食蚊鱼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蝌蚪体内微塑料普遍存在,泽陆蛙(Rana limnochari)、中华蟾蜍指名亚种(Bufo gargarizans)、饰纹姬蛙(Microhyla ornata)和黑斑侧褶蛙(Pelophylax nigromaculatus)蝌蚪体内的微塑料丰度分别为0-2.7±0.8个/只(按重量计:0-168.5±52.0个/g),0.2-1.9个/只(2.4-56.9个/g),0.5-2.6个/只(35.2-157.9个/g)和1.3-1.8个/只(3.0-4.5个/g)。在同一位点采集的不同种蝌蚪体内微塑料丰度均有显著差异,并且发现泽陆蛙蝌蚪体长和蝌蚪体内微塑料丰度(以个体计算)存在正相关性(pc=0.589,p<0.001)。通过分析环境介质和蝌蚪体内的微塑料特征,同时结合蝌蚪的生活习性,我们认为蝌蚪体内的微塑料主要来自于水体。食蚊鱼体内微塑料平均丰度为0-0.2个/条(0-1.9个/g),显著低于蝌蚪体内的微塑料丰度,这可能与生物的摄食方式及微塑料在生物体内的残留时间有关。前面已经证实微塑料在小水体的栖息生物体内普遍存在,为了探究生物如何摄入微塑料,是否能够排除微塑料以及微塑料对生物的毒性如何,接下来我们在室内进行模拟暴露实验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我们利用室内经典的两栖类模式生物——热带爪蟾的蝌蚪以及荧光示踪粒子——聚苯乙烯微球探究了微塑料在水生生物体内的毒动力学过程。结果表明,聚苯乙烯微球(1和10μm)可以通过口和鳃进入蝌蚪体内。在暴露1 h后即可进入蝌蚪体内,但6 h后便以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