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辽东湾
微塑料
无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
营养级
摘要:
海洋塑料垃圾与微塑料(<5 mm)已成为全球性的环境污染问题,并被联合国环境大会列入环境与生态科学研究领域的第二大科学问题。微塑料在海洋环境中广泛检出,易被生物所摄食或误食而进入食物链,对于海洋生态系统及人类健康具有潜在的危害。通过建立高效提取生物体微塑料的分析方法,全面了解海洋微塑料沿食物链的传递特征与规律,揭示海洋微塑料的潜在生物效应,对开展海洋微塑料的生态风险评价和人体健康危害评估具有重要意义,可为推进海洋垃圾(微塑料)的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在建立一种经济高效、塑料无损的微塑料提取方法基础上,研究了辽东湾野生水生生物体内微塑料赋存特征,揭示了微塑料在不同种属、不同营养级生物之间的赋存差异,探究了微塑料沿食物链的传递特征和规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比分析10%KOH、30%H2O2、蛋白酶K、RIPA组织裂解液+蛋白酶K四种消解方案对于鲢鱼肌肉、胃、肠、鳃等7种组织的消解效率,并用以上方案分别处理十种微塑料,对比消解前后的质量、形态尺寸和光谱特征的变化,比选出10%KOH溶液对于所有组织的消解效率稳定,并且对于常见的塑料无损,该消解方案对于大颗粒(3-5 mm)微塑料的回收率为100%,对于小颗粒(200-1000μm)微塑料的回收率为88.89%-100%,可以作为提取生物组织中微塑料的推荐方案。(2)在辽东湾8种无脊椎动物(脉红螺、四角蛤、缢蛏、扁玉螺、脉红螺、短蛸、口虾蛄、三疣梭子蟹)体内检出了39种聚合物塑料,其中单一组分聚合物22种,两种组分共聚物10种,三种组分及以上的多聚物7种。主要材质为PET(24.74%)、PE(24.40%)、PP(8.93%)和PVAL(7.90%),平均丰度为1.31±1.38 n/ind(0.25±0.40 n/g w.w.),检出率为65.0±14.0%,并且微塑料以纤维为主(35%-88%),纤维长度主要分布在200-2000μm的范围内。(3)在辽东湾6种脊椎动物(斑尾复虾虎鱼、梭鱼、小黄鱼、鲈鱼、斑海豹)体内共检出了35种聚合物塑料,其中单一组分的聚合物25种,两种组分的共聚物7种,三种组分及以上的多聚物3种。5种鱼类体内的主要材质为PE(20.85%)、PP(18.15%)和PET(15.83%)。鱼类胃肠微塑料的摄入丰度之间不具有显著差异,胃肠的微塑料摄入丰度显著高于鳃的丰度。鱼类个体(胃肠和鳃)的平均丰度为3.41±2.37 n/ind,胃肠和鳃平均丰度分别为2.30±1.91 n/ind(0.36±0.30 n/g w.w.)和1.11±1.20 n/ind(0.30±0.32 n/g w.w.)。斑海豹在胃、小肠前段、小肠后段、大肠、肝脏、肾脏六种组织中主要材质为PET(35.09%)、PP(19.30%)和PAN/PAA(10.53%),微塑料的丰度范围为0.1-0.48 n/g w.w.。6种脊椎动物体内微塑料的平均检出率为95.78±5.44%,以纤维状微塑料为主(36.17%-59.65%)粒径主要分布在200-2000μm的范围内。(4)微塑料由无脊椎动物到脊椎动物存在生物放大效应,微塑料的平均个体和单位质量摄入丰度的生物放大因子(BMF)分别为1.29和1.28。根据15N稳定同位素法估算生物的营养级,微塑料的个体摄入丰度在食物网中产生了生物放大效应,营养级放大因子(TMF)为1.73,个体平均摄入丰度与营养级(TL)之间存在正相关性,但单位质量的微塑料摄入丰度与营养级之间不具明显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