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微(中)塑料
辽河保护区
污染特征
生态风险评估
摘要:
微塑料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广泛分布的微塑料及其自身携带的有毒物质和表面吸附的污染物不仅可对生物造成物理损伤,还可严重危害生物生存、种群繁衍及生态的安全。近年来,大多数研究集中于海洋环境的水体、沉积物和生物体内微塑料的分布、来源及生物效应等方面,关于汇集各种污染物质、人类活动强度高的内陆淡水河流和流域土壤附近的微塑料污染研究却较少。辽河保护区水文条件易受经济活动影响,是我国污染最严重的河流之一。因此,本论文以我国辽河保护区为研究区域,基于密度分离原理,对微(中)塑料形状、粒径、颜色和丰度进行分类及统计,并利用显微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μ-FTIR)对其化学成分进行测定。进一步揭示该区域微(中)塑料的分布特征、可能的影响因素及潜在来源,以补充我国在内陆淡水河流和流域土壤微塑料污染分布方面的基础数据。在此基础上,以聚合物类型为评估指标,结合其危害评分,初步对辽河保护区不同环境介质中微(中)塑料的污染风险进行评估,为建立全面的风险评估模型和微塑料的污染治理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⑴辽河保护区河流水体微(中)塑料的污染特征以辽河保护区32个站点的河流表层水体为研究对象,所有站点普遍存在微(中)塑料污染,其丰度范围介于(0.02±0.03.42±0.03)n·L之间,平均丰度为0.11±0.10 n·L。其中,沈阳市新民市(站点L18)微(中)塑料丰度最高,其次是铁岭市昌图县(站点L01),丰度最低点位于铁岭市开原市(站点L10)。采样点周边环境如旅游、渔业、物流公司、塑料加工厂、服装厂、污水厂、居民生活及工业活动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和含纤维污水的排放等是造成河流水体微(中)塑料高丰度的主要原因。河流水体形状以纤维类为最(91.86%),其次是薄膜类(4.07%)和碎片类(3.17%)。微(中)塑料的最小粒径为143μm,并以<1000μm为主(38.01%)。颜色以蓝色(43.89%)为主,其次为黑色和白色。水体中共检出16种成分,以Rayon数量最多(56.11%),其次是PES(19.46%)和PET(7.69%)。此外,Rayon、PES和PET微(中)塑料以纤维状为主(>90%),PE以薄膜和纤维为主(各占50%)。PP以纤维(50%)、薄膜(25%)和碎片(25%)为主。综上,水体周边居民洗衣废水排放的含有合成纤维的生活污水、广泛使用的渔网、鱼线及工业废水的排放可能是表层水体纤维状微(中)塑料的潜在来源。相较于国内外其他研究(表层水0.3345.00 n·m),辽河保护区河流水体微(中)塑料的污染处于偏低水平。⑵辽河保护区河流沉积物微(中)塑料的污染特征所有站点的表层沉积物中普遍存在微(中)塑料污染,各站点微(中)塑料的丰度存在显著性差异,其范围介于(6.67±1.1540.00±52.92)n·kg之间,平均丰度为(62.29±54.30)n·kg。其中,微(中)塑料最高丰度出现在沈阳市新民市(站点L19),其次是沈阳市沈北新区(站点L17),最低丰度出现在鞍山市台安县(站点L27)。工业活动(塑料加工与加工、邮局与快递物流、服装业)、农业活动(种植业、畜牧业和养殖业)、污水排放(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和人口密度等因素共同对沉积物微(中)塑料污染水平产生影响。微(中)塑料形状以纤维类为主(43.48%),其次是碎片类(24.41%)和薄膜类(20.40%)。微(中)塑料的最小粒径为147.3μm,并以<1000μm为主(36.46%)。颜色以白色为最(39.13%),其次为黄色、黑色、蓝色。沉积物中共检出27种微塑料成分,以Rayon为主(32.44%),其次是其次为PS(19.46%)、SBS(7.02%)、PA(6.69%)、PET(4.01%)、PP(3.34%)及PE(2.34%)。其中,Rayon、PES、PET以纤维为主,PA及PP以碎片为主,PE以薄膜为主,PS以泡沫状为主。日用装饰、化妆品包装、制造行业及水产养殖中的泡沫浮标、渔业活动(渔网、渔具、绳索)的丢弃、沿岸居民区的生活污水和工厂产生的工业废水的排放可能是河流表层沉积物微(中)塑料的潜在的来源。相较于国内外其他研究(0.07.58 n·g),辽河保护区河流沉积物微(中)塑料的污染处于偏低水平。⑶辽河保护区流域土壤微(中)塑料的污染特征以32个站点的河流附近的土壤为研究对象,所有站点均观测到了微(中)塑料,丰度在(13.33±11.5586.67±133.17)n·kg之间,平均丰度为(145.83±211.46)n·kg。其中,微(中)塑料最高丰度出现在鞍山市台安县(站点L27),其次是沈阳市新民市(站点L21),最低丰度出现在铁岭市银州区(站点L12)。密集的村落、快递公司、塑料厂、服装厂等污染企业、农业活动(地膜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