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土壤大孔隙流
土壤转换函数
蚯蚓大孔隙
CT扫描
土壤微塑料
摘要:
土壤大孔隙和大孔隙流的普遍存在为农田土壤水分渗漏、溶质与污染物迁移提供了优先路径与动力,而植被类型、田间管理方式及土壤动物活跃度是影响土壤大孔隙发育的主要环境因素,因此探索不同植被覆盖下土壤大孔隙发育特征、水力特性变化、大孔隙流发生可能及新型固体污染物(微塑料)随大孔隙流的迁移风险,对提高农田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大孔隙流发生概率预测与微塑料污染风险评估具有重要实践意义。目前关于土壤中大孔隙流发生预测及农田土壤微塑料迁移风险的相关研究较少。本研究以4种植被覆盖下耕作层土壤和蚯蚓形成的生物孔隙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野外采样与室内试验相结合,利用CT扫描、图像分析和模型模拟等技术手段,定量分析了土壤大孔隙空间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构建了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预测土壤导水率的转换函数,初步探讨了蚯蚓活动对土壤微塑料颗粒的迁移、再分布和微塑料对大孔隙流和土壤水力参数的影响。得到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CT扫描和孔隙三维重构,对关中地区4种典型农林地(小麦耕地(WH)、苹果园地(AT)、七叶树林地(AC)和猕猴桃园地(KF))耕作层土壤(0-37 cm)内的孔隙形态与类型有了直观的认识,并对大孔隙的二维、三维特征进行了定量研究。4种不同处理下,土壤大孔隙度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大孔隙三维重构结果显示:小麦耕地土壤大孔隙呈点状分布且连通性明显低于苹果园地和猕猴桃园地;七叶树林地大孔隙率最低但连通性较好;苹果园地和猕猴桃园地大孔隙呈规则的圆管状且点状散布、连通性较好,基于孔隙形态学和分布特征可知,此类孔隙主要由蚯蚓活动导致。苹果园地土壤大孔隙总表面积、网络分布密度、长度密度及节点密度最高,七叶树最低。显著性分析表明,4种典型农林地的土壤大孔隙平均体积、平均曲率、倾斜度和分形维数均无显著差异,但总表面积、网络分布密度、长度密度和节点密度呈现显著差异(p<0.05)。(2)在实验室测定取自4种典型农林地土壤样品的水力特性参数(主要包括入渗率、累积入渗量、饱和导水率、水分特征曲线、水平扩散率、非饱和导水率等),并对其进行分析。4种植被覆盖处理下,20-40 cm土层土壤水分运动参数和持水特性参数小于0-20 cm土层;AT处理(苹果园地)饱和导水率、土壤累积入渗量、入渗率、土壤扩散率等土壤水分运动参数最高;同一土层内相同吸力条件下,不同处理的土壤含水率与土壤大孔隙率的变化趋势一致;不同处理土壤容水度和非饱和导水率在不同吸力阶段的数量级不同,在吸力小于500 cm时,土壤容水度和非饱和导水率的变化规律与土壤容重的变化规律相反,与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和扩散率的变化保持一致。(3)以土壤基本理化参数(容重、有机质含量、砂粒含量、粉粒含量及粘粒含量)为输入变量,利用机器学习算法高斯过程回归模型和自举法(n=100)构建了用于预测饱和导水率对数值和-10 cm水头下导水率对数值(Log(Ks)和Log(K10))的土壤转换函数。该转换函数模型可靠,预测精度较高、效果较好。在此基础上,引入参数Kj(Log(Kj)=Log(KS/K10))作为表征土壤大孔隙流发生可能性高低的参数,其变化趋势与4种处理下的土壤大孔隙率、水力特性参数的变化趋势一致,该参数可以作为预测土壤大孔隙流发生概率的指标。(4)通过室内土柱模拟试验,利用CT扫描技术,量化了蚯蚓数量和蚯蚓培养时间对动物大孔隙数量与分布特征的影响。相同蚯蚓数量下随着培养时间从7d增加至28d,土壤大孔隙率和连通性均逐渐上升;相同培养时间内,当蚯蚓数量从1只增加至4只时,大孔隙数量及孔隙网络分布密度逐步上升,具有直通土柱表面的孔隙数量增加。可知蚯蚓产生的生物扰动可以快速且稳定地产生土壤大孔隙网络结构系统,从而逐渐改变土壤结构与水分运移特征。(5)在室内土柱试验条件下,测定了蚯蚓大孔隙驱动下的微塑料的分布特征,并对土壤饱和导水率和穿透曲线进行研究。蚯蚓活动可以导致在较深土层(40-50 cm)中检测到微塑料颗粒;土壤表面的微塑料会伴随发生在饱和砂土中的大孔隙流被运移至较深土层土壤(50 cm),增加地下水污染的潜在风险,而蚯蚓活动是导致该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蚯蚓活动会影响微塑料颗粒分布特征,粒径<250μm的微塑料更易可迁移和淋溶至深层土壤;当土壤中没有蚯蚓活动时,即使土壤小孔隙结构本身较为发达,存在于土壤表面的微塑料也不能直接通过土壤基质被水流运移;低浓度的微塑料含量对土柱内大孔隙中的水流没有显著影响,示踪物质的5%相对到达时间与蚯蚓孔隙总体积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蚯蚓活动是影响穿透曲线形态的主导因素,且低浓度的土壤微塑料对土壤饱和导水率没有显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