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微塑料
渔业水域
工厂化海水养殖
管理控制
政策分析
摘要:
塑料作为重要基础材料,自20世纪中叶被广泛用于农工业生产与日常生活中,大量废弃塑料被排放入海,并逐渐破碎、分解为微小的塑料碎片。一般将直径小于5mm的塑料称为微塑料,后者已成为一类新型环境污染物,给生态环境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并可能对海洋生物甚至人体健康产生危害。
全球6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沿海地区,该地区也是塑料排放最密集的区域。作为全球最大的海水养殖国家之一,我国东南沿海典型海湾和工厂化海水养殖活动中,大量使用了各类塑料渔具设施,也已经成为微塑料的主要来源。但较之河口、海(潮)滩等其他沿海环境区域,沿海渔业养殖区域中微塑料的环境赋存状态和影响因素,则知之甚少。同时,应对海洋微塑料可能引发的各类环境与生态问题,全球尚缺乏全面、系统的沿海海洋塑料垃圾管控体系,我国也十分缺乏针对沿海渔业水域的海洋塑料管控与微塑料污染防治的政策和相应管理措施。因此,掌握典型沿海渔业水域和工厂化养殖海水环境中微塑料的赋存状态及其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开展政策调研与分析,提出有效的管控对策,具有较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我国东南沿海渔业水域是最主要的养殖区域。广东省海洋经济发达,湛江湾是我国南部典型半封闭型海湾和重要水产养殖基地,是我国牡蛎养殖的主产区之一。福建省海洋生产总值居全国第三位,水产品出口额连续六年居全国第一。隆教湾位于台湾海峡西岸,近年来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迅速,沿海养殖空间遭受挤压,工厂化海水养殖遂成为中小型海湾养殖模式的典型代表。本研究中,结合我国东南沿海渔业养殖特色和社会经济活动,选择较典型的南海北部渔业水域(广东湛江湾)和台湾海峡沿岸工厂化海水养殖体系(福建隆教湾),开展海水微塑料的污染特征、空间分布、季节变化和影响因素研究,可为我国全面开展沿海渔业水域环境微塑料监测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与科学研究依据。
本研究于2017年9月,2018年1月和2018年5月,开展湛江湾微塑料的丰度组成、空间分布及季节变化(丰、平、枯水期)研究。结果表明:1)湛江湾表层海水中微塑料的检出范围为n.d.-2.65 n/m3(平均值0.37±0.57 n/m3),微塑料丰度在丰水期和平水期相对较高(丰水期范围为0.03-1.52 n/m3,9月的平均值为0.40 n/m3;平水期范围为0.05-2.65n/m3,5月平均值为0.50 n/m3),而枯水期丰度较低(n.d.-1.21 n/m3,1月平均值为0.28 n/m3)。2)小于3 mm的微塑料占优(81%),主要形态占比依次为碎片(47.0%)、薄膜(37.0%)、泡沫(10.6%)。泡沫、碎片分别是丰、枯水期占比最高的微塑料形态。3)聚乙烯(Polyethylene,PE)(20%)、橡胶(20%)和聚丙烯(Polypropylene,PP)(15%)为湛江湾微塑料的主要组分,其中PE(34%)、PP(31%)分别为丰、枯水期占比最高的微塑料形态。4)空间分布的季节性差异特征明显:丰水期,微塑料丰度高值出现在湾顶(1.14n/m3),并呈现向湾口(0.03 n/m3)逐渐下降的分布趋势。枯水期微塑料的分布特征与丰水期相反,微塑料丰度自湾顶(n.d.)向湾口(1.12 n/m3)逐渐升高。平水期,微塑料丰度则表现为湾顶与湾口高,湾内低的分布格局。5)源解析表明,海水养殖活动是湛江湾微塑料的主要来源;聚类分析表明,有别于工业活动带来的点源污染,养殖活动带来了面源污染,湾口站点微塑料的季节变化或与粤西附近的近岸海流有关。总之,不同季节和养殖类型差异可对微塑料的来源、形态、组分、丰度、分布等造成显著影响。
本文于2018年4月至12月在隆教湾开展微塑料丰度等特征时间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1)隆教湾的工厂化海水养殖以流水式养殖模式为主,养殖水体中普遍可检出微塑料,其丰度范围在250-5 150n/m3,平均1 594.2±1 352.2n/m3。微塑料丰度的时间变化周期与养殖周期(100-120天)大致相符。2)与开阔体系不同,隆教湾工厂化养殖水体中微塑料的尺寸主要为大颗粒(0.3-5 mm:92.03%),主要由颗粒状(41.36%)和纤维状(34.93%)组成,颜色则以白色(45.42%)、黄色(32.13%)和黑色(19.55%)为主,组分以PE(34.40%)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30.18%)为主。由微塑料的形态、颜色、尺寸和组分特征,可以推断,微塑料主要来源于本地渔业养殖活动,即自身设备老化和投喂料活动。3)相关性分析表明,养殖水体中的微塑料丰度与当地海产品产量呈正相关关系,表明高丰度的微塑料势必增加养殖生物摄入风险,有可能对养殖生物的健康造成负面影响,因此有必要对工厂化海水养殖模式中生物体微塑料毒理进行研究。
黑鲷(Ac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