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微塑料
沱江流域
污染特征
混凝
去除性能
摘要:
微塑料(粒径<5 mm)是一种新型污染物,由于其分布广泛、粒径较小、具有生物毒性而备受关注。微塑料可对水生生物造成炎症、氧化过激、物理损伤等危害,甚至可以通过食物链向上传递,威胁到人类的健康。2014年起,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连续三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上提出微塑料污染亟待关注、研究和应对。微塑料污染遍布全球,我国的部分海洋、湖泊和河流也受到了微塑料的严重污染。然而,目前对微塑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河口海洋,西南内陆的淡水河流中微塑料的研究相对较少,微塑料的污染水平和特征等情况缺乏相关基础数据。淡水系统中的微塑料可以通过给水厂进入人类生活,威胁人类用水安全。水处理过程对微塑料的去除效果直接关系到进入人类生活微塑料的数量,因此,研究常规水厂处理工艺对微塑料的去除性能、优化工艺参数尤为重要。本文选择西南多座城市的饮用水源河流——沱江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微塑料的分布及污染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混凝、吸附这两种水厂核心常规处理工艺对微塑料的处理性能与机理,并优化工艺参数,以期为实际水体中微塑料的去除提供参考和借鉴。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沱江流域微塑料污染特征和分布规律研究选择西南地区的重要饮用水源和污染物接纳水体——沱江作为研究对象,自上而下在沱江流经的金堂、简阳、资阳、资中、内江、富顺、泸州这七个城市开展定点和取样,并在实验室进行浮选,消解,过滤和鉴定。以上所有取样点均检测到不同浓度的微塑料存在,丰度为911.57±199.73~3395.27±707.22 n/m,资阳取样点的微塑料浓度最高;检测到的微塑料类型包括纤维状、薄膜状、碎片状和泡沫状,纤维状微塑料(34.88%~65.85%)占比最高;粒径分布上,0.5–1 mm的微塑料(27.27%~66.67%)含量最多;通过扫描电镜(SEM)分析发现微塑料表面较粗糙有裂痕,并有其他物质附着;傅立叶转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结果表明,检测到的微塑料聚合物类型包括聚丙烯(PP,34%)、聚乙烯(PE,29%)和聚苯乙烯(PS,23%);并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微塑料丰度与城市的第二产业生产总值和水体的氧化还原电位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风险评估结果表明资阳和富顺两地取样点的微塑料风险最高(H>100)。(2)混凝对微米级聚苯乙烯和聚乙烯微塑料的去除性能及机理研究选择实际水厂中常用的聚合氯化铝(PAC)和三氯化铁(Fe Cl)两种混凝剂,探讨混凝工艺对微塑料的去除情况。结果表明,PAC对聚苯乙烯(PS)和聚乙烯(PE)微塑料的去除效果优于Fe Cl,在PAC用量为90 mg/L时,去除率可以达到77.83%和29.70%。分析主要机理为:通过zeta电位分析证明了混凝过程中发生了电荷中和作用,通过SEM发现在PS微塑料体系中存在团聚吸附,通过FTIR发现PS微塑料与混凝剂相互作用时形成了新的化学键,通过混凝剂的水解实验发现混凝剂的水解产物在混凝过程中起主要作用。此外还发现水质条件对混凝效果有一定影响:碱性条件下微塑料的去除率高于酸性条件;Cl对微塑料去除率影响不大,而SO和CO对微塑料的去除率分别有抑制和促进作用;提高搅拌速度可以提高微塑料的去除效率。在实际水厂工艺中,选择适量的混凝剂投量和搅拌速度,调整碱性的水质环境,更有利于微米级PS和PE微塑料的去除。(3)CuNiOx@C对纳米级微塑料的去除性能及机理研究选择纳米级的聚苯乙烯微塑料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有机金属框架材料对微塑料的去除性能。结果表明,Cu Ni Ox@C对PS纳米微塑料表现出良好的去除性能,反应24 h去除率可达到99.18%;通过SEM和FTIR发现PS纳米微塑料明显吸附在Cu Ni Ox@C的表面;分析不同p H下的zeta电位发现在p H为4时,体系存在静电吸附作用;吸附动力学模型拟合结果表明在吸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物理吸附;影响因素实验表明,酸性条件更有利于PS纳米微塑料的去除,Cl对去除率影响不大,HCO则会抑制微塑料的去除。综上所述,本文研究了沱江流域的微塑料分布和污染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探究了混凝和吸附技术对微米级和纳米级微塑料的去除性能与机理,为了解我国西南内陆河流微塑料污染状况提供了基线数据,为微塑料处理技术的改进提供了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