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路面灰尘
下水道沉积物
微塑料
重金属
摘要:
微塑料是指粒径小于5 mm的塑料碎片或颗粒,作为一种新型污染物,在各种环境介质中普遍存在。同时,由于其对生态系统具有潜在的负面影响,因此微塑料污染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全球性环境污染问题,并受到了广泛关注。然而迄今为止,相对于水环境中微塑料污染问题,国内外关于陆地环境中微塑料污染研究缺乏深入的了解,尤其对路面灰尘中微塑料污染现状的认识不够全面。而下水道沉积物作为路面灰尘中微塑料的一个重要的“汇”,研究也较少。此外,微塑料由于其比表面积大、疏水性强及粒径小等特点,能够与环境介质中重金属及疏水性有机污染物等结合,形成复合污染物,对环境造成危害。因此本文以马鞍山市城市路面及安徽工业大学下水道为研究区域,对路面灰尘和下水道沉积物样品进行采集并提取微塑料,并对不同环境介质中微塑料的丰度、形貌特征、时空分布特征及来源进行了探究。此外,对同一环境介质中,路面灰尘微塑料及重金属的赋存特征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1)城市路面灰尘中微塑料种类以聚丙烯(PP,秋冬两季占比较高,分别为61.62%、63.18%)、聚乙烯(PE,春冬两季偏多,分别占比为32.53%和22.1%)为主,其次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苯乙烯(PS)、硅橡胶(SR)。同时,路面灰尘中微塑料占比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分布差异,其中冬春秋三季路面灰尘中PP和PET微塑料居多,颜色多为黑色和绿色。夏季以透明色PE微塑料和绿色PET微塑料为主。由四季路面灰尘中微塑料形状占比可知,颗粒状(50.53%)>薄膜状(28.56%)>纤维状(19.59%)>发泡状(1.33%)。(2)在不同功能区路面灰尘微塑料中,文教区、商业区和居民区微塑料丰度较高,郊区和工业区的微塑料丰度普遍较低。其次,各功能区在季节上表现为春季文教区微塑料丰度最高(2350.41±1140.41 items·kg-1),其次是工业区、商业区、居民区、郊区。夏季微塑料丰度排序为:文教区(753.20±68.20 items·kg-1)>商业区(410.57±49.43 items·kg-1)>工业区(285.00±140.76 items·kg-1)>居民区(276.98±274.77 items·kg-1)>郊区(161.82±70.37 items·kg-1)。秋冬两季依次为:商业区、居民区、文教区、工业区和郊区。此外,在微塑料质量丰度上表现为,夏秋两季,商业区的微塑料质量丰度最高,分别为330.85±61.15 mg·kg-1、467.43±298.78 mg·kg-1,郊区(1001.44±1488.97 mg·kg-1)和居民区(1163.56±700.56mg·kg-1)分别在春季和冬季微塑料质量丰度最高。(3)下水道沉积物中微塑料的种类主要有PP、PE、PET、PS、聚氯乙烯(PVC),其中春夏两季沉积物微塑料中PP微塑料占比较大,而秋冬两季PET微塑料含量偏多。春夏两季的微塑料粒径多处于1000-2000μm、250-500μm,秋冬两季在500-1000μm范围内的微塑料占比最大。同时,春夏两季下水道沉积物中黑色微塑料(56.07%,57.92%)占比最大,秋冬两季微塑料颜色多为绿色。沉积物中微塑料形状各有不同,颗粒状(53.58%)>纤维状(44.17%)>薄膜状(1.20%)>发泡状(1.04%);与校园路面灰尘中微塑料丰度相比,下水道沉积物中微塑料丰度相对较高,但微塑料颜色较为单一,形状上各类型占比相对均匀。(4)城市路面灰尘中Zn、Cd、Cr和Cu平均含量均超过安徽省土壤背景值,分别是背景值的3.12、2.80、1.70、1.32倍,Pb和Ni低于土壤背景值。Zn(127.70%)和Cd(220.68%)的变异系数较大,表明离散程度大,受人为影响较大。结合相关性及主成分分析表明,在春季,Cu与Zn,Ni与Cr间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性;在夏季,Zn分别与Cu和Cd间,Ni和Cr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性;在秋季,Zn与Pb、Cr间,Pb与Cr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性(p<0.01),冬季,Pb与Cr存在显著正相关性(p<0.05)。不同季节路面灰尘中重金属来源为:在春季,Cr和Ni的产生与交通源有关,而Cd和Pb多来自于人为源。在夏季,灰尘中Zn来源复杂,主要来源于交通源和工业源。Zn、Pb和Cd可能由室外交通、工业污染导致。在秋冬季,Cr与Zn和Pb主要来自交通源污染。(5)路面灰尘中微塑料与重金属有着相似的来源。路面灰尘中微塑料主要分为交通源、生活源及工业源三类。PP微塑料多由工业源及交通源污染所导致,汽车轮胎的破损掉落对路面SR微塑料贡献较大。PE和PS微塑料分别来自于生活源及工业源,城市建筑材料、日常塑料制品和垃圾的焚烧残留。灰尘中PET微塑料污染与人类活动密不可分。下水道沉积物中微塑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