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微塑料
有机污染物
重金属
吸附
溶解性有机质
摘要:
环境中的微塑料污染问题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微塑料具有较强的疏水性、较大的比表面积,可以强烈吸附环境中的污染物,进而影响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及其生物有效性,给生态环境带来风险。本文选取氯化聚乙烯(CPE)、聚氯乙烯(PVC)、高密度聚乙烯(HPE)和低密度聚乙烯(LPE、LPE)作为微塑料的代表,研究典型有机污染物1,2,3,4-四氯苯(1,2,3,4-Te CB)、菲(PHEN)、萘(NAPH)、2,4-二硝基甲苯(2,4-DNT)、2,4-二氯苯酚(2,4-DCP)、三环唑(TRI)和重金属离子(Pb、Cu、Cd、CrO)在微塑料上的吸附行为和影响因素,探讨微塑料对不同污染物的吸附机理,研究溶解性有机质(DOM)对微塑料吸附典型污染物的影响及交互作用,旨在为揭示微塑料对污染物在水环境中迁移转化的影响提供基础数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微塑料的表征结果显示,5种微塑料的分子量范围为2.84×10~2.87×10;LPE、LPE和HPE结晶度依次为38.1、45.8和77.9%,CPE为非结晶物质,PVC为低结晶物质;不同微塑料的比表面积依次为PVC(8.9 m/g)>LPE(5.6 m/g)>HPE(3.1m/g)>CPE(2.3 m/g)>LPE(1.3 m/g);CPE和PVC因含有Cl-,材料表面的负电性更强;HPE表面有氧化现象。(2)有机污染物在微塑料上的吸附研究表明,6种有机污染物在微塑料上的吸附均可用Freundlich等温线方程拟合,其吸附规律为1,2,3,4-Te CB>PHEN>NAPH>2,4-DCP>2,4-DNT>TRI,且K值(微塑料-水分配系数)与有机污染物的K值(辛醇-水分配系数)呈正相关;几种微塑料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能力依次为CPE>PVC>LPE>HPE;微塑料的结晶度是影响其吸附有机污染物的主要因素,有机污染物在不同结晶度聚乙烯上吸附的K值与微塑料结晶度呈反比;微塑料的比表面积和粒径对其吸附有机污染物影响较小。机理分析表明,疏水性分配作用是有机污染物在微塑料上吸附的主要机制。(3)对重金属离子在微塑料上的吸附研究表明,重金属离子在4种微塑料上的吸附均可用Freundlich和Langmuir等温线方程拟合,吸附规律为Pb>Cu>Cd>CrO;微塑料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能力依次为CPE>PVC>HPE>LPE,推测CPE和PVC具有的Cl-有利于其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随着p H(3.0~6.5)增加微塑料对Pb、Cu和Cd的吸附作用增强;离子强度(Na浓度为0.01~1.0 mol/L)对Pb在微塑料上的吸附抑制作用较弱,而对Cu和Cd在PVC和LPE上的吸附以及Cd在CPE上的吸附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紫外老化使CPE氧化,增强了其表面的负电性以及与重金属离子的络合作用,进而吸附量增加。重金属离子二元混合物(Cu-Cd、Cu-Pb、Cd-Pb)在CPE上的吸附量均低于其单一吸附量,共存离子之间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Cu和Cd、Cu和Pb之间相互抑制作用较明显,而Pb和Cd之间相互抑制作用较弱。机理分析表明,Pb在微塑料上吸附的主要作用机理是静电引力;而对于Cu和Cd,除了静电引力,络合作用也有较大贡献。(4)DOM对重金属离子在微塑料上吸附的影响研究表明,水提法制取的DOM以富里酸类物质为主,含有大量羧基、羟基等含氧官能团;碱提硅胶层析分离法制取的DOM和DOM主要组分是腐殖酸类物质,以脂肪链结构为主。通过光谱特征分析,DOM与微塑料之间以疏水作用为主,DOM与重金属离子发生静电作用或络合作用。通过模拟DOM(单宁酸和没食子酸)在微塑料上的吸附进一步证明:DOM与CPE的作用机理包括疏水作用和静电作用,DOM与PVC和LPE的作用机理以疏水作用为主。DOM抑制了Pb、Cu和Cd在CPE上的吸附,浓度(2.0~200.0 mg/L)越高抑制作用越强,然而,DOM对3种金属离子在PVC、HPE和LPE上吸附的影响则表现为低浓度(2.0mg/L)时促进,高浓度(20.0~200.0 mg/L)时抑制。另外,低浓度(2.0 mg/L)的DOM、DOM、单宁酸和没食子酸均抑制Pb、Cu和Cd在CPE上的吸附,促进其在PVC和LPE上的吸附。机理分析表明,DOM通过降低微塑料表面负电性而抑制重金属离子在微塑料上的吸附(CPE表面负电性较强因而抑制作用尤为明显),通过增加微塑料表面络合位点或形成微塑料-DOM-金属离子三元络合物而促进重金属离子在微塑料上的吸附。(5)DOM对菲(PHEN)在CPE上吸附的影响研究表明,DOM、DOM和DOM存在条件下,PHEN在CPE上吸附的K值分别为:4995、16641和20704 L/kg,均小于无DOM存在条件下的K值(32385 L/kg),说明DOM的存在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