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膜生物反应器
膜污染
恒流模式
恒压模式
微塑料
群落变化
摘要:
随着污水处理工艺的发展,膜生物反应器(membrane bioreactor,MBR)因其占地面积小、水力停留时间(hydraulic retention time,HRT)短、污泥龄(sludge retention time,SRT)长、污泥浓度高及产率低、出水水质稳定等优点,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应用广泛。然而,膜污染(membrane fouling)一直是限制膜生物反应器更进一步发展与应用的重要障碍。与此同时,MBR系统中膜污染的程度高低与运行模式也有关联。本文通过建立缺氧-好氧膜生物反应器(A/O-MBR),在MBR系统中同时运行两块膜组件,研究通量不变的恒流模式(constant flux)和跨膜压差(TMP)不变的恒压模式(constant TMP)所形成的膜污染区别。旨在探究不同运行模式对膜污染进程的影响。另一方面,微塑料(microplastics,MPs)作为一种新兴的污染源逐渐进入公众的视野。微塑料指的是直径小于等于5mm的塑料类颗粒及纤维状物质,其中主要包括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 glycol terephthalate,PET)、聚苯乙烯(polystyrene,PS)和聚乙烯(polyethylene,PE)等,虽然目前污水处理厂的处理模式对于微塑料的去除率可达98%以上,但是仍然会有少量的微塑料进入环境中造成污染。针对上述问题,本次研究在A/O-MBR反应器内建立两块同时运行的膜组件,分别保持高通量和低通量运行模式,投加浓度不同的PET微塑料,研究微塑料对于MBR系统中微生物系统及膜污染的影响,为实际预防和处理废水中的PET微塑料提供理论支持。建立了A/O-MBR反应器,在系统中同时运行恒流模式与恒压模式两块膜组件。试验过程中长期监测了反应器的运行效果,收集了两块膜组件的TMP变化数据。与此同时,当膜组件的跨膜压差达到25kpa左右时,收集膜表面滤饼层(bio-cake),对其进行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EPS)的提取和分析,同时保存滤饼层的泥样进行后续生物信息的分析。恒流和恒压模式运行下,反应器对于氨氮(NH-N)、总氮(TN)、化学需氧量(COD)和总磷(TP)的去除效率均较高,分别维持在90%、92%、95%和75%以上,但是两种模式的去除效果并没有显著性差异。通过对滤饼层提取EPS后发现,恒流模式下,PS和PN的含量均高于恒压模式。这表明恒流模式的污染更为严重。通过对滤饼层提取EPS后的EEM分析中发现恒流模式的蛋白质类物质及腐殖酸类物质荧光响应强度均高于恒压模式。FTIR的结果同样发现,恒流模式多糖类物质的官能团吸光度高于恒压模式。与此同时,四个运行阶段的TMP数据也表明,恒流模式相较与恒压模式TMP会更快的达到25kpa左右,恒流模式的膜清洗周期短于恒压模式。综上所述,恒流模式下膜污染速率要高于恒压模式。考察了添加不同浓度PET微塑料时,MBR系统的运行效能和滤饼层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在不同PET微塑料的投加浓度运行周期下,A/O-MBR反应器在各周期对NH-N、TN、COD和TP的去除效果没有显著性差异。随着PET微塑料的投加浓度逐渐增高,滤饼层EPS中的PS和PN的含量不断增加。与此同时,在对滤饼层EPS的EEM测定时发现,浓度为50mg/L的PET投加阶段,蛋白质类物质和腐殖酸类物质荧光强度最高,其次是浓度为30mg/L的PET投加阶段,浓度为10mg/L的PET投加阶段荧光强度最低。FTIR的结果也呈现相同趋势,多糖类物质的官能团吸光度随着PET投加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另一方面,对膜组件TMP的实时监控发现,随着PET投加浓度的增加,膜清洗周期逐渐缩短,污染速率逐渐增高。综上所述,随着PET微塑料投加浓度的增加,膜污染速率呈现逐渐增高的趋势。本次研究阐述了差异运行模式对膜污染进程所带来的影响,为实际污水处理过程中选用节能高效的运行模式提供参考。另一方面,通过研究微塑料进入MBR系统中对膜污染所带来的影响,为实际污水处理过程中,如何应对微塑料对MBR系统的侵害提供理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