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微塑料污染
微塑料物质流
城市河道
分布特征
传输量
摘要:
塑料碎片是一种环境持久和复杂的污染物,日益引发关注。厘清环境中微塑料的来源、丰度和组成是一个巨大挑战,因为每年有数亿吨塑料材料被制造和使用,不可避免的通过多种途径释放到环境中。迄今为止,大多数微塑料研究都集中在海洋环境上,尽管淡水和陆地环境被认为是海洋微塑料的来源和运输途径,但对这些环境区域的认识仍然相对缺乏。微塑料极有可能在陆地环境中积累,特别是在城市等受人为影响较大的地区。
径流中含有大量微塑料,其来源有轮胎磨损颗粒、车辆产生的碎片或道路标记涂料碎片等,这是河流微塑料负荷的一个重要路径。排水管道是城市系统向受纳河道传输微塑料的另一重要路径,也是城市系统中微塑料污染的重要一环。污水处理厂的废水也是微塑料进入自然环境的潜在路径之一。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初级微塑料和次级微塑料以原污水的形式被输送到污水处理厂。经过多级废水处理后,大部分微塑料会被困在污泥中。其余的微塑料,连同污水处理厂的废水,被排放到自然的水环境中,如河流和海洋。此外,风的作用也可能将较轻的塑料物品运输到水体或穿过陆地。降雨期间的微塑料量会增加,这在城市地区似乎尤其显著。
本研究通过在城市不同功能区(生活区、工业区、大气环境)布点检测微塑料污染水平,并在分析丰度特征的同时记录了微塑料的尺寸、形状以及聚合物类型。同时,根据城市排水系统的特征,阐明微塑料在源头-路径-受纳水体过程中的传输量,即补充了城市建成区微塑料的污染研究空白,也为城市系统中微塑料的传输模型提供基础框架。确定微塑料物质流研究需求,将有助于为未来研究模型提供有效信息,以确定淡水和陆地环境中微塑料污染的程度和潜在生态影响。
研究结论如下:
(1)在晴天条件下,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及近地面大气沉降、远地大气沉降微塑料平均丰度分别为22.0±4.8个·L-1、95.6±11.0个·L-1、999.8±187.3个·m-2·d-1、、331.5±70.3个·m-2·d-1。在雨天条件下,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及近地面大气沉降、远地大气沉降微塑料平均丰度分别为14.9±1.7个·L-1、87.0±10.8个·L-1、1352.3±260.5个·m-2·d-1、589.5±122.2个·m-2·d-1,近地面大气微塑料丰度高于远地面。
(2)生活污水分为纳管污水与未纳管污水,本研究发现纳管生活污水微塑料总量为1.97×1013±3.72×1012个·年-1,未纳管生活污水微塑料总量为1.04×1012±1.96×1011个·年-1。工业废水的全部进入排水管道,纳管工业废水微塑料总量为5.49×1012±6.91×1011个·年-1;大气沉降共分为3项输出方式:(1)晴雨天大气沉降到建成区陆域下垫面微塑料的净总量;(2)晴雨天直接沉降进入河道微塑料总量;(3)晴天不透水下垫面被清扫微塑料量。晴雨天大气沉降到陆域下垫面微塑料的净总量为3.97×1014±7.76×1013个·年-1,晴雨天直接沉降进入河道微塑料总量为1.21×1013±2.36×1012个·年-1,晴天陆域下垫面被清扫微塑料量为1.33×1014±2.56×1013个·年-1。
(3)工业废水中PET、PP、PE和PA的纤维微塑料潜在来源是纺织工业;生活用品中微塑料的释放主要是以洗面奶等个人护理用品中微粒为代表的初级微塑料,以及纺品、水瓶等制品中释放的次级微塑料。
(4)地表径流后端输出分为3项,(1)径流发生时进入河道的微塑料;(2)径流发生时被管网系统收集的微塑料;(3)径流发生时滞留地表的微塑料。排水管道后端输出分为4项,(1)晴天排入污水处理厂的微塑料,(2)雨天经截流后排入污水处理厂的微塑料,(3)雨天冲刷后滞留在排水管道的微塑料量,(4)雨天溢流进河道的微塑料。污水处理厂后端输出分为2项,(1)剩余污泥,(2)处理后进入河道。
(7)在一定范围内,降雨越大,地表径流对陆地的侵蚀作用越强,输送的塑料碎片越多;降雨期间流体动力学的增强可能导致沉积物中微塑料的重新悬浮,增加了雨天溢流中微塑料的存在;在污水处理厂中,微塑料丰度在晴天高于雨天,地表径流和雨水稀释对污水处理厂中微塑料的数量有显著影响。
(8)截留率直接影响了微塑料进入接收水体的量,改善排水系统,提高排水管道截流系统可有效将污染物送入污水处理厂。提高微塑料去除率后进入接收水体的微塑料之占原来的0.25%。提高污水处理厂的去除效率可有效减少微塑料进入水体。使用雨水管理可有效减少滞留在地表的微塑料(地表滞留微塑料是原来的1/5),并将大量微塑料通过雨水滞留池送入污水处理厂,提高对径流的处理处置,可有效减少地表滞留微塑料,并且将大量微塑料带入污水处理厂。减少了环境中剩余微塑料的存量。微塑料污染根据我国对环境治理的政策会发生改变,治理通过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来实现环境治理政策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