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三峡水库
微塑料
载体效应
解吸
生态风险
摘要:
微塑料作为一种新兴污染物,在水生环境中普遍存在。微塑料往往通过径流、污水排放和大气沉降进入河流系统并最终流入海洋,而大型水利工程(如三峡工程)的建设使得河流中这些本应流入海洋的塑料垃圾被拦截在人工屏障内,并在低流速的水动力条件下不断沉降并积累在沉积物中。微塑料的疏水性及较大的比表面积使得其容易作为水库中其它污染物的载体并通过生物摄食而进入食物链,从而对水库的生态环境构成潜在威胁。然而,目前尚未有专门针对整个三峡水库沉积物中微塑料赋存特征的研究,这些微塑料有何环境行为,是否会对水库生物产生不利影响,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未知的。基于此,本论文结合野外调查和实验室研究,对三峡水库这一特殊的淡水水域开展了微塑料污染特征的调查,同时探究了微塑料作为水库环境污染物载体的作用及其对水库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主要结论如下:(1)微塑料在三峡水库沉积物中普遍存在,丰度从59 pp·kg-1至276 pp·kg-1(plastic particles per kilogram)(沉积物干重),平均丰度159 pp·kg-1。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总量是影响微塑料丰度空间异质性的重要因素。纤维类微塑料在三峡水库所有样点中均占主导地位,而聚苯乙烯、聚丙烯和聚酰胺是发现的主要聚合物类型。城市生活污水和过往的渔业活动可能是这些微塑料的主要来源。不同样点微塑料颜色的显著差异表明微塑料在三峡水库沉积物中分布不均,受不同的人为或陆源污染的影响。在粒径方面,小于500μm的微塑料占比超过50%,并且这些微塑料多以纤维、碎片和薄膜状存在,表明次生微塑料是三峡水库沉积物中微塑料污染的主要贡献者。(2)对三峡水库普遍存在的两类重点污染物(双酚、重金属)在微塑料表面的积累情况进行了分析,发现微塑料对这些污染物的负载能力与沉积物相似,并且显示出了较高的变异性和环境相关性。这意味着三峡水库中的微塑料能够作为水体中污染物的有效载体,并可能成为生物摄入这些环境污染物的压力源。(3)在微塑料与水库环境污染物相互作用方面,发现微塑料的聚合物类型、比表面积和表面官能团是影响其相互作用过程的主要内部因素,而污染物的浓度、疏水性和解离能力对其吸附行为也有重要影响。从水化学环境条件来看,温度的升高抑制了双酚在微塑料上的吸附,而溶液中的盐离子显著增强了各双酚在固相中的分配,但这个增强效应在高盐离子浓度下并不明显。双酚在微塑料上的吸附具有pH依赖性,pH增大引起的静电斥力增加是吸附量下降的重要原因。Pb2+、Cd2+和Cu2+三种重金属在微塑料上的吸附同时受膜扩散作用和颗粒内扩散作用控制,吸附过程以单层饱和吸附为主,物理吸附是其主要驱动力。pH的增加对于重金属在微塑料上的吸附具有促进作用,其可以通过改变重金属离子的存在形式和微塑料的表面电荷而影响二者间的相互作用。而溶液中的有机质会抑制重金属在微塑料上的吸附,这与静电相互作用及双配位基络合物的生成有关。(4)三峡水库主要鱼种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对微塑料的摄入表现出了较强的粒径偏好和浓度效应。食物的存在干扰了鲢对不可食用颗粒的辨别,增加了误食大粒径微塑料的概率。一部分被摄入的微塑料能够在较长时间内存留于鲢的消化道内并诱导肠道产生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肠道菌群在门和属水平上的组成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微生物多样性大大减少。(5)在消化液中进行的实验表明,当负载有双酚的微塑料被生物摄入后,一些双酚能够从微塑料中快速解吸,并且其解吸强度受消化液pH、盐离子浓度和温度的影响。进一步的,通过微塑料-双酚联合暴露实验,证实了微塑料介导的双酚内暴露能够增强水生生物不同组织内的双酚浓度,并且发现上述作用对水生生物的内分泌功能产生了显著影响。本研究结果表明,微塑料在三峡水库沉积物中普遍存在,其分布不均,并且容易受到不同的人为或陆源污染的影响。这些微塑料可以作为三峡水库中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的有效载体,从而成为这些污染物的“汇”。更重要的是,它们容易被三峡水库中的鱼类摄入,其复合毒性不仅会对这些水生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而且可能通过食物链传递。本研究丰富了三峡水库微塑料的污染数据,揭示了水库中环境污染物与微塑料相互作用的机理,并且提供了微塑料生态危害和健康风险的新证据。这些结果有助于扩大我们对水库微塑料污染的认识,为进一步探究和评估水库中微塑料-环境污染物复合污染的生态环境风险提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