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微塑料
淀山湖
污染分布
形态-粒径-颜色-聚合物特征
潜在风险
摘要:
河流和湖泊是微塑料从陆地向海洋传输的重要渠道,是受人类活动和物质运输影响的重要区域.为研究微塑料在淀山湖地表水中的赋存特征和潜在风险,对淀山湖18个采样点表层水的微塑料丰度、形态、粒径、颜色和聚合物类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表层水中微塑料的丰度为575~5375 n·m^(-3),平均为(1960±1085)n·m^(-3).位于近生活区采样点的微塑料丰度((2490±1260)n·m^(-3))显著高于风景区((1540±1280)n·m^(-3))和农田区((1170±430)n·m^(-3)),另外,出湖口采样点的微塑料丰度((3570±2160)n·m^(-3))显著高于入湖口((2120±580)n·m^(-3))及其他位置((1500±730)n·m^(-3)),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布差异.纤维是最常见的微塑料形态(88.04%);小粒径(<0.5 mm)及黑色微塑料占据主导地位,分别占比56.42%及57.86%;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是最主要的聚合物类型,占比72.85%,其次为聚乙烯(Polyethylene,PE,11.90%)和聚丙烯(Polypropylene,PP,3.81%).不同采样点微塑料的形态-粒径-颜色-聚合物赋存特征可指示其潜在污染来源(纺织品的洗涤、渔业活动及农用地膜使用).与长江口其他研究相比,淀山湖地表水微塑料的污染风险处于轻微水平(污染负荷指数PLI_(ZONE)<1),但这些微塑料会通过黄浦江-长江口排入东海,由此带来的生态风险是持续且积累的,需要进行长期的监测.该研究评估了淀山湖水域的微塑料污染现状,为补充水生生态系统中的微塑料潜在风险提供了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