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混凝
超滤
微塑料
酸碱老化
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摘要:
作为一种新兴的污染物,微塑料在淡水环境中已被广泛检出,严重影响着人们日常所需的饮用水品质,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同时,大量研究表明,地表水中赋存微塑料的老化行为,增加了其在复杂水环境中转化与归趋的不确定性。超滤(UF)作为一种高效的水处理技术,在水处理领域得到了广泛而高效的应用,运用超滤工艺能显著提高微塑料的去除效率,但膜污染问题始终是限制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原因,因此往往需要进行预处理或与其它工艺联用。混凝-超滤(C-UF)工艺可以显著提高有机物去除率并减缓超滤膜污染。水源中不同组分的污染物质造成的膜通量下降和膜污染的可逆性是不同的,因此考察含老化微塑料的多重污染物对混凝-超滤联用过程中絮体成长及膜污染的影响机制,在有效控制膜污染、提高膜滤效能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分别采用碱性和酸性预处理法来加速微塑料的老化过程,通过改变碱性和酸性的浓度来获得具有不同老化程度的微塑料,并将其用于微塑料老化程度对C-UF工艺中絮体形态演变及超滤膜过滤效能、膜污染程度影响的研究。这里,无论是对于氢氧化钠还是盐酸溶液来说,我们预先设置了两种溶液浓度(1和5 mol/L)来考察酸碱溶液浓度对于化学预处理微塑料特性以及后续混凝-超滤性能的影响。为方便下文阐述,将这些类型的微塑料分别标记为“PP-pris”,“PP-HCl”,“PP-HCl”,“PP-Na OH”和“PP-Na OH”,具体探讨如下:
1)探究了酸碱预处理方法获取老化程度不同的微塑料的可行性,并明确微塑料在不同老化程度下的物化特性及其相应老化机制。通过对比酸碱老化两种条件下微塑料表面形态及化学官能团成分的变化,发现酸碱预处理可用于实验室内加速微塑料的自然老化过程。通过电子扫描显微镜(SEM)、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仪(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Zeta电位仪等表征手段,建立微塑料表面物理形貌、化学官能团含量与酸碱预处理浓度之间的响应关系,并广泛调研与老化相关的文献,证实了老化机理为酸碱试剂引发的聚合物链式反应。
2)对比了在采用铁盐投加的化学混凝处理过程中,原生及酸碱老化后的微塑料和胶体颗粒之间形成絮体的形态演变、沉降特性及再生长能力的差异,并以此得到老化微塑料对应的混凝机理。结果表明,随着预处理浓度的增加,微塑料颗粒表面形貌更加褶皱破碎,表明在塑料表面产生了更多的吸附位点。UV的去除率随预处理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其效果由高到低排序为:PP-Na OH>PP-HCl>PP-Na OH>PP-HCl>PP-pris,表明随着微塑料老化程度的增加,混凝水样上清液中溶解有机质(DOM)越少。更多的DOM吸附在非晶态金属氢氧化物上并参与到絮体的成长过程中。随着微塑料老化程度的增加,絮体强度变弱,PP-Na OH体系发生的絮体破碎及不可逆性最明显,此时含量最丰富的腐殖质吸附在聚合物链上,吸附架桥是主导机制。
3)通过对比不同老化程度的微塑料对混凝-超滤联用工艺中膜污染特性的影响机制,为饮用水处理工艺中膜污染的缓解与控制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混凝对含老化微塑料的复合污染物的去除主要是通过调控水样中各种有机物的聚集机制实现的,但混凝对膜污染的缓解能力有限,对膜通量有着一定程度的改善,同时滤饼层的形成可显著提高污染物的截留率。微塑料的老化程度越高,絮体的平均粒径越大,分形维数越小,更有利于形成松散不均的滤饼层,并且膜上形成的可逆性膜污染的占比越大,不可逆性膜污染占比越小。然而,随着微塑料的老化程度进一步增加,膜污染会略微加剧,因为吸附位点较多的絮体会产生更厚实的滤饼层。
4)提出了采用离子型表面活性剂(SAA)负载于超滤膜表面形成动态吸附层的方法,作为协同缓解膜污染,提高模拟微污染水中腐殖质、老化微塑料等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并优化出水水质的可行性策略。结果表明,与原生微塑料相比,老化程度增加的微塑料,在其表面会产生更多的羰基和羟基等含氧官能团,这有助于老化微塑料与离子型表面活性剂通过静电作用和氢键增加大胶束产生的可能性,并借助超滤膜的尺寸筛分效应将其截留。与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相比,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的存在可形成更松散、多孔结构更丰富的次生保护膜,从而导致可逆性污染的比重增加,膜通量恢复率更高。
综上,本研究明确了酸碱溶液预处理浓度对微塑料物化特性的影响机制,以及不同老化程度微塑料对混凝预处理过程中絮体形态演变特征的影响,进而探究UF阶段膜滤效果及膜污染行为的影响,并评估了老化微塑料-SAA体系对UF阶段的影响机制,为实现水源水中广泛赋存的老化微塑料在水处理工艺中高效削减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