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微塑料
珠江虎门入海口
海洋环境
污染特征
生态风险
摘要:
微塑料是一种在环境中广泛分布的新兴污染物,受到大量的关注。微塑料粒径一般小于5 mm,比表面积大,吸附能力强,在环境中吸附许多重金属(铜、镉等)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多氯联苯、多环芳烃和有机农药等)。它们相互作用,毒性增大导致对环境危害更为严重。海洋作为地球上最大的汇,积聚着大量微塑料,但其在入海传输路径所涉及的环境介质中的分布仍有待进一步研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在珠江三角洲造就了我国最大的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也带来了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由于工农业的迅猛发展和人口的爆炸式增长,导致珠江河口接纳了来自地表径流、沿岸直接排放等方式进入的各类污染物,是微塑料重要的储存场所。相对于其它生态系统而言,珠江河口承受着更大的环境污染压力。因此,本研究以珠江最大入海口虎门入海口为研究对象,系统地分析了虎门海滩沉积物、表层水和海洋生物中微塑料污染特征,并利用污染负荷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虎门口微塑料进行生态风险研究。通过连续流动分离浮选装置、5 mm孔径筛网、65%HNO和30%HO体积3:1混合液作为消解液将样品分离提取,借助拉曼光谱、显微红外光谱、体式显微镜和生物显微镜对微塑料组成成分、粒径分布、颜色、类型和丰度进行统计。结果表明,珠江虎门入海口海滩沉积物中检测到微塑料类型主要是纤维类,微塑聚合物类型占比最多的是聚丙烯(33%),其来源广泛,主要是纺织生产碎屑和废气电子零部件,其次是发泡类微塑料聚苯乙烯(PS)占27%,碎片类,薄膜类微塑料聚乙烯(PE)占23%,其他组分微塑料相对占比较少。微塑料粒径为17.8μm–5.21 mm,<1 mm范围内的微塑料最多,占61%,其次是1–3 mm(占比31%)与3–5 mm(占比8%)。12个样品中丰度为163-583个/kg,平均丰度为336±24个/kg。表层水中微塑料类型占比最多的也是纤维类,与沉积物中一致。聚合物类型占比最多的是聚丙烯(34%),其次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26%)。微塑料粒径在<0.5 mm范围内检测最多(66%),其次是其次是粒径在0.5-3mm区间的微塑料(22%),3-5mm范围内微塑料最少(12%)。8个水样中微塑料丰度为88个/m–207个/m,平均丰度为143个/m。受人类活动影响和采样点位置(旅游景点、河口)影响,丰度差异大。生物体内纤维类仍是占比最多,占57%。在生物体内发现小球类微塑料,且占比为23%,在沉积物和表层水中未发现该类型微塑料。微塑料颜色主要有蓝色(37%)、透明色(22%)、红色(18%)、黑色(14%)、黄色(6%)和绿色(3%)。纤维类和小球类微塑料主要颜色也为蓝色。生物体微塑料丰度为0.8个/g–2.4个/g。通过污染负荷指数法计算了虎门口微塑料污染和指数,沉积物的滨海驿站(T9)处PLI值1.19为所有采样点中最高。三类环境的总污染负荷指数(PLIzone)分别为0.98、0.99、0.97接近于1,处于轻度污染和中度污染临界处。通过潜在风险生态指数法计算评估了聚合物类型对环境污染情况。结果表明,PS、PP、PE、PA和PET的生态风险指数(E)较小,对虎门环境影响较小,均属于轻度污染。PVC和ABS生态风险指数(E)较高,其中ABS对生物体产生重度污染,PVC在海滩和生物体内为重度污染,表层水位严重污染。综上所述,本论文对珠江虎门入海口不同介质(沉积物、表层水和生物体)进行微塑料污染特征分析,证明了微塑料在虎门口广泛存在。不同介质中微塑料的污染特征存在差异。微塑料不仅通过自身危害海洋环境,还会为其他污染物(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充当载体复合污染环境,今后应更全面的研究其对海洋毒性危害。此外,本次研究还对虎门口微塑料生态风险进行评估,发现聚氯乙烯(PVC)潜在风险指数最高,对环境危害较大,影响人类健康。本论文为珠江微塑料研究提供数据支撑,同时也弥补了虎门口微塑料的关键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