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鲣
微塑料
分子对接
代谢组学
污染特征
摘要:
鱼类尤其是具有高营养价值的大洋经济鱼类,是人们获取优质蛋白的主要来源。然而,微塑料(Microplastics,MPs)污染遍布全球,可随摄食或呼吸等方式进入生物体,并沿食物链传递,最终对海洋鱼类甚至人类健康造成潜在风险。鲣作为大洋渔业主要捕捞对象,是否受到微塑料污染的影响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以来自东太平洋海域(5°S–12°S,120°W–140°W)随机捕捞的鲣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微塑料污染特征研究,包括微塑料的形状、粒径、颜色、聚合物类型及丰度等,旨在明晰东太平洋鲣鳃、食道、胃、肠道和肌肉等部位的微塑料分布情况,揭示该海域鲣的微塑料污染水平。同时利用分子对接技术,用计算机模拟的方法研究优势微塑料聚合物和差异代谢物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采用代谢组学的方法,以鲣肌肉组织的小分子代谢物为研究对象,获取显著差异代谢物的数量和代谢通路等信息来剖析鲣摄食微塑料后其行为和生理变化等特征,从代谢分子水平探讨东太平洋鲣微塑料污染的生理影响和健康风险。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22尾鲣样本平均(±SD)叉长为56.45±13.82 cm,平均(±SD)体重为4.19±2.58 kg。鲣不同组织(包括鳃、食道、胃、肠道和肌肉)中共挑出1727个疑似颗粒,经拉曼鉴定共有125个微塑料。共有20条鲣检测到微塑料,检出比例高达91%,其中单条鱼检出微塑料数量最多为22个;不同组织间食道微塑料丰度最高,可达0.04±0.09 items g-1,肌肉最低,仅为0.01±0.01 items g-1。鲣样本中肌肉组织的微塑料检出率为68.18%,此次研究的鲣样本中共检测出6个线状的微塑料且全部在鲣的肌肉组织中;鲣各组织中鳃和消化道的微塑料含量最多占总数的72.8%,而肌肉的微塑料含量仅占27.2%。显微拉曼光谱分析结果显示,根据不同的化学组分,共检测到8种微塑料聚合物,其中PES最多,占微塑料总数的30.4%(n=38),其次是PET(23.2%,n=29);从颜色上看,共检测到10种颜色的微塑料,其中白色含量最高,占所有检出微塑料的28%,红色和绿色最少,各占1.6%;从形状来看,共检测到4种不同形状的微塑料,包括纤维、碎片、薄膜和线状,其中纤维占绝大多数,高达81.6%,线状最低仅为4.8%;从大小上看,1-2.5mm微塑料分布最多,达44%,0.5-1mm微塑料分布最少,仅占15.2%。(2)将优势微塑料聚合物与差异代谢物进行分子对接分析,结果表明,PET可与甘油激酶蛋白的活性位点结合,结合能为-6.38 kcal/mol,分子间能为8.17kcal/mol。此外,PET与Arg83、Gln246、Thr267、Gly268形成四个新的氢键相互作用,形成稳定复合物,影响甘油激酶蛋白的活性。(3)鲣肌肉组织的代谢组学分析表明,发现24个显著差异代谢物,16个差异代谢物上调,8个差异代谢物下调,可用作生物标记。在差异代谢物中,甲基丙二酸和丙酸上调(Methylmalonic acid:VIP=4.363;FC=2.230;p-value=0.012)(Propionic acid:VIP=2.136;FC=2.076;p-value=0.017)可诱发神经疾病,可能是造成鲣游泳模式异常的原因,磷酸胆碱和尿酸上调可诱发鲣炎症,苹果酸下调(Malate:VIP=5.457;FC=0.654;p-value=0.048)使得鲣面临细菌的感染风险,相反,甘油-3-磷酸、磷酸肌酸和羟基积雪草甙上调则是鲣应对MPs积累的一种自身保护机制,后期针对恢复鲣神经元活性和游泳模式,可从这三个代谢物进行研究。显著性差异代谢物分析表明甜菜碱表达下调,因其处于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途径中,可能影响鲣氨基酸水平下调,造成鱼类免疫反应异常。本研究的代谢产物中,1-硬脂酰-2-油酰-sn-甘油3-磷酰胆碱(SOPC)显著下调,sn-甘油3-磷酰胆碱的代谢物显著下调,磷酸甘油酯参与细胞膜组成,磷脂代谢紊乱可能干扰细胞膜的稳定性和结合蛋白的能力。其中,3-磷酸甘油酯的表达量是对照组(肌肉中未检测到微塑料)的1.66倍,p值显著为0.010,这一结果表明微塑料会激活甘油激酶蛋白活性。(4)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表明,差异代谢物主要富集于新陈代谢,胆汁分泌,丙酸酯代谢,近端小管碳酸氢盐回收,乙苯降解,甘油磷脂代谢和胆固醇代谢。其中,胆固醇代谢和甘油磷脂代谢参与构建生物膜,维持生物体基本生命活动;乙苯降解和丙酸代谢用于缓解体内毒性;近端小管碳酸氢盐回收负责调解血液p H。富集程度最显著的是甘油磷脂代谢,而通路中包含代谢产物数目最多的是新陈代谢。